试析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价值.docVIP

试析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价值.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试析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价值.doc

  试析飘零的身世,奇崛的才情——吴芳吉先生的价值    论文 关键词:飘零奇崛悲剧意识“诗史”变古今   论文摘要:吴芳吉是 中国 现代 文学史上一个比较特殊的诗人,一般被认为界乎新旧诗人之问。探究其价值,应在形式之外,他是一位以生命热血书写诗歌的现代人,是一位“愤怒”诗人,其才情来自飘零的身世.论者认为这种“飘零感”正是20世纪20年代文学家比较共通的价值所在。   吴芳吉先生是2O世纪2O年代非常特殊的一位诗人,新诗史稿讲义上迄今一般不记载他的名字,旧诗 论坛 则又认为他属于“语体诗”诗人,言下之意还归新派,比较一致的看法如“就风格而论,他的诗处在雅与俗、新与旧中间。…”这似乎是一个有着悖论的孤例,兴许连吴氏后人也弄不清先生究系新诗人,还是旧诗人。但不容置疑的是,吴芳吉诗作风靡一时,《婉容词》等作品脍炙人口,堪为一时之选。至今华人世界还有不少吴诗爱好者,今天在座的就有“吴芳吉诗歌研究会”的多位成员、前辈。探讨吴芳吉的诗坛分属地位问题不是本文的主旨,寻求吴芳吉作为诗人影响长久不衰的魅力与奥妙所在,应是本文寸心绵力之所在。   我所特别留意的,是吴先生飘零的身世与奇崛的才情。生命的光辉如殒星闪逝,身前历受坎坷,孤愤忧患,怀揣着一份纤仄敏感,这似乎成了我国诗坛在多患难的时代诗人一个比较共通的现象。晚唐诗人李商隐曾有诗感叹:“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似乎是一成不变,世道的坎坷,身世的飘零,满目的苍凉,总是“因循”,才华与寿命似为宿敌克星,多少诗人含恨抱憾,壮岁而终。吴芳吉先生恰恰生于乱世、苦世,他的一生堪称忧患余生,年仅三十六岁就饮恨身亡。比古代的李贺、李商隐、曹雪芹等,除身世感叹之外,更多了一份亡国的忧患与民族被外强凌辱时身受心悸的无限愤懑与大义。其实这也是二、三十年代许多现代作家身上表现出来的时代特性与新文学着意干预现实的进步意义。   虽然吴先生并不号称自己是新文学作家(他观点比较固执地认为文学只有是非,而无新旧),但读他诗的时候,你会感到时代的脉动以及黑暗令人近乎窒息的苦闷,他那种苍茫世间孑孑独行,荷戟悲歌的探索者作风,你会油然联想到鲁迅笔下不依不傍、泠然前行的“过客”形象。脑海里还会闪现出同时代的作家:蒋光慈的偏执;高长虹的孤愤;朱湘的敏感;郁达夫的自怜;徐志摩的身不由己;这些不寿作家,都身处大转折、大动荡时代,不是身世飘零,或就有着严重的飘零感与离析感,他们的才华惊世,作品轰动一时,但“中路因循”,差不多都是以身殉志,结局无不凄惨,令人扼腕三叹。   为什么包括吴芳吉在内,猝然去世多年仍为读者纪念,其诗作人品,生命力长久,相映生辉。考究起来,我以为在这些身世飘零的作家身上,特别有着大时代的影子,有着如影随形的深刻的忧患意识,他们差不多是将自己作为牺牲祭祀,为悲剧的时代充作了见证的“诗史”。他们的作品似乎不是用笔写成的,而是用生命作代价呕心沥血结撰出的。他们的激情与才华,正如鲁迅《摩罗诗力说》里所指出:“力足以振人,且语之较有深趣者……凡立意在反抗,指归在动作,而为世所不甚愉悦者悉人之……”我以为,中国“五四”文学与前最大的不同在于文学家特别关注时代际遇与民族兴亡,关注世界局势变化,不回避人生问题(哪怕是“惨淡的人生”),从内容到形式,皆是一种走向并融人世界的文学。悲剧意识的建立与深入,是那个时代文学的普遍特征与重要价值构成要件。吴芳吉的诗歌虽然不复依傍,不称派别,但很显然,他处于乱世的深刻飘零感与自号“以天下名教是非为己任”而不时产生的有着强烈责任感的悲壮讴吟,正是吻合了这种大时代的观念悲剧意识。故而他所揄扬的文学家,几乎都是同类项,即那些凛怀责任、壮歌悲吟派的文学家。   从吴芳吉身上,可看到屈原、杜甫、陆游、黄遵宪、丘逢甲的影子,那都是他最为推崇的古人,无论笔端讲台,均褒扬推崇有加。就其身世飘零、多愁善感方面而言,古代但有悲剧意识的诗人他似乎均有所沾溉。他多数时候选择的是直抒胸臆,一吐心中块垒:“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我生劫运丁鼎革,坐见神州沦战国。骨肉年年争未休,里邻处处愁煎迫。”(《骊山谒秦始皇帝墓诗》)“长望一挥泪,振衣唱大风。”(《弱岁诗》)民穷困苦,尚可言隐忍。外寇威逼,民族受辱,最是正义的知识分子不能蒙受与隐忍的奇耻大辱,直要掷笔从军,以血肉之躯捍卫疆土,当时已是大学教授的吴芳吉决意请缨从军赴防御日,虽事终未果,但他心肝碎裂所催生出来的一首《巴人歌》,亦可称时代悲歌,是一首扛鼎力作。“他人无抵抗,我辈敢担当!”仿佛听到他怒吼的声音,可见其真血气与真性情,以及对时代百忧焦虑的愤激之心。他最后一次参与公开社会活动,即当众吟诵这首《巴人歌》诗作时,未竟之间即因愤怒投入过甚发病昏死于讲演台,十余日后含恨去世。   吴先生六岁即逢家道败落,由此流离于人间,饱尝艰辛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