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探讨.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裸猿》这本书它开宗明义地告诉读者,人类就是没毛的猿——是动物。D.莫利斯在序言里写道:“现存的猴类和猿类共有193种。其中的192种身上遍布体毛。唯一例外的物种是一种全身裸露的猿类,他自诩为人类(Homosapiens)。这个物种无与伦比、成就卓绝,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察他高雅的动机,与此同时却故意对自己的基本动机弃之不顾,或者不惜花费同样多的时间来掩饰这一点。”《裸猿》篇幅不是很长,结构严密紧凑,全文包括序言共9个部分,分别从人类起源、性、育儿、探索、争斗、觅食和进食、整饰和舒适以及人和动物的关系等八个方面分析了人类行为的动物特征和其后面的基础的动物行为。《裸猿》通篇的基调是人类社会性的行为,是以动物的本能行为为基础发展起来的。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三、社会感染 ㈡ 社会感染的分类 个体间的感染 大众传媒的感染 大型开放群体的感染 第八节 爱情、婚姻与家庭 第一单元 爱情 第二单元 婚姻 第三单元 离婚 第四单元 家庭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一、人际互动的概念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一、人际互动的概念 互动的三种类型: 自我互动 人际互动 社会互动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合作、竞争 ㈠ 合作及其基本条件 合作 基本条件: 目标的一致 共识与规范 相互信赖的合作氛围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合作、竞争 ㈡ 竞争及其基本条件 竞争 竞争的基本条件: ① 目标较为稀有或难得,双方争夺同一目标。 ② 争夺中可能出现零和冲突,也可能出现双赢结局。 ③ 竞争要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进行。 第五单元 人际互动 二、人际互动的形式 人际互动的主要形式:合作、竞争 ㈢ 目标手段相互依赖理论 多伊奇,解释竞争与合作的理论 第七节 社会影响 第一单元 从众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二、从众的功能 三、从众的类型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第一单元 从众 一、从众的定义 从众 从众行为的特点: 群体压力 意识程度 自愿 第一单元 从众 二、从众的功能 从众:在群体压力下,个体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的功能: 从群体方面看,从众有促进社会形成共同规范、共同价值观的功能。 从个体方面看,从众具有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的功能。 但盲目从众也会使个体失去主动性和缺乏个性。 第一单元 从众 三、从众的类型 根据行为与内在判断是否一致,可以把从众分为三种: 真从众:行为与判断一致。 权宜从众:行为一致,判断不一致。 反从众:判断一致,行为不一致。 第一单元 从众 四、从众行为的原因 寻求行为参照:社会比较理论 对偏离的恐惧 群体凝聚力 第一单元 从众 五、影响从众的因素 ㈠ 群体因素 一致性 凝聚力 规模 ㈡ 个体人格因素 自我评价 独立性(依赖性) ㈢ 情境的明确性 S.E.Asch的判断线段长短、光点移动的实验证实了从众现象的存在(1956)。 被试:7个大学生,其中只有6号是真被试,其余6个是实验者的助手。7个人依次围坐在一张会议桌旁。 材料:18套卡片,每套两张。其中一张上画着一条标准线段x,另一张上画着三条长度不等的线段a、b、c,其中有一条与x长度相等。 程序:先让7个人依次回答a、b、c三条线段中哪一条与x等长。在前6次实验中,7人都作出了正确回答。但是从第7次开始,前6个人故意作出错误的回答,那么唯一的被试往往“随大流”而作出错误的回答。 结果:数十名被试独自判断时正确率超过99%,而与他人一起作判断时错误反应率达到了37%;75%的被试至少有一次屈从了群体压力作出了从众的判断。 阿希实验情境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促进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 三、社会懈怠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也叫社会助长,指个体完成某种活动时,由于他人在场而提高了绩效的现象。在场包括实际在场、想象在场、隐含在场。(与社会抑制或社会干扰相对)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社会促进的两种效应: 结伴效应 观众效应 他人在场的形式: 实际在场 想象在场 隐含在场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特里普里特(N.Triplett,1897)最早进行社会促进的实验。 F.H.奥尔波特(Floyd Henry Allport,1924)最早提出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的概念。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一、社会促进 社会干扰:即社会抑制 第二单元 社会促进与社会懈怠 二、优势反应强化说 -对社促进和社会

文档评论(0)

11121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