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扩张说.ppt

  1. 1、本文档共4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海底扩张说

圖 6-18 張裂性板塊邊界:地球內部岩漿冒出,產生張開的力量,形成新的地殼,例如中洋脊。張裂處常產生正斷層型的地震。 張裂性板塊邊界演變過程 東非裂谷 資料來源: 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06。 聚合性板塊邊界:兩板塊碰撞,密度較大的海洋板塊下沉到密度較小的大陸板塊之下,造成隱沒帶,如太平洋西緣的一連串海溝;若是兩個密度相當的大陸板塊互不相讓,擠壓衝撞造成山脈,例如喜馬拉雅山脈。擠壓處常產生逆斷層型的地震。 錯動性板塊邊界:板塊往不同方向水平移動,產生轉形斷層,例如美國加州的聖安德里斯斷層。錯動處常產生平移斷層型的地震。 聖安得列斯斷層 資料來源: Stanley Chernicoff Ramesh Venkatakrishnan,1995,Geology,Worth      Publishers, Inc.,,P.342。 各種板塊邊界關係示意圖 資料來源:Edward J. Tarbuck Frederick K. Lutgens,1994,Earth Science 7th ed.,      Macmillan College Publishing Company, Inc.,,P.219。 臺灣區的板塊運動: 菲律賓海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互相擠壓,而隆起的島嶼。 中央山脈及其以西的地區屬於歐亞板塊的範圍。 海岸山脈為菲律賓海板塊的範圍。 花東縱谷則處兩板塊的交界帶。 台灣的地質: 中央山脈山壁上彎曲的岩層(褶皺),可以說明台灣位於聚合性板塊塊交界。 板塊擠壓加速侵蝕作用: 中央山脈的較老岩層都受到變質及變形,且露出地表,由此可知臺灣島受到的侵蝕作用,速率相當驚人。 網路資源 中央氣象局全球資訊網:.tw/index-f.htm 中央大學應用地質研究所:.tw 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全球資訊網:.tw/ 高中地球科學資源中心:.tw/senior/earth/tp_ml/index.htm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tw/89volcano/ 第六章 結束 * 壹、教學目標: 6-1 火山帶與地震帶 1.知道全球的火山帶和地震帶的分布。 2.知道臺灣的火山分布區。 3.知道地震的成因和震波的特性。 6-2 板塊運動 1.知道斷層的種類。 2.瞭解板塊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地殼變動的關係。 3.瞭解臺灣的地殼變動是因為臺灣位在板塊邊界上所造成的。 6-3 地貌的變化 1.瞭解造成地貌變化的各種地質作用。 貳、建議授課時間: 第六章:3節 參、教學建議: 6-1 火山帶與地震帶 1.教師可先誘導學生舉例,如何、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地球活動的證據。 最明顯的即為地震的發生聒岩漿的活動。 2.討論造成地震的原因,可利用膠尺比喻地層,用力彎曲並折斷膠尺來模擬地層破裂產生地震的情形。 3.讓學生親自進行地震資料分析,並共同討論。 6-2 板塊運動 1.可藉由臺灣地震發生的頻繁,推論臺灣位於活動板塊的邊界,並由定位震源所在位置推論板塊邊界,並在延伸到整個地球的板塊圖形與板塊活動,利用拼圖進巧來拼湊板塊運動的模式。 2.板塊運動與造山作用屬於學生較不易懂的部分,需使用幻燈片、錄影帶或實務加強觀念的介紹。 3.可加強介紹地震與板塊間的關係,使學生瞭解地震的成因,知曉如何做好災害防範的準備與處置。 6-3 地貌的變化 1.藉由臺灣寶島多變化的地貌,引導學生舉例出造成這些大自然讚嘆的原因。例如河流的侵蝕、泥沙的堆積等。 * 壹、教學目標: 6-2 板塊運動 1.知道斷層的種類。 2.瞭解板塊的基本概念及其與地殼變動的關係。 3.瞭解臺灣的地殼變動是因為臺灣位在板塊邊界上所造成的。 貳、建議授課時間: 第六章:3節 參、教學建議: 6-2 板塊運動 1.可藉由臺灣地震發生的頻繁,推論臺灣位於活動板塊的邊界,並由定位震源所在位置推論板塊邊界,並在延伸到整個地球的板塊圖形與板塊活動,利用拼圖進巧來拼湊板塊運動的模式。 2.板塊運動與造山作用屬於學生較不易懂的部分,需使用幻燈片、錄影帶或實務加強觀念的介紹。 3.可加強介紹地震與板塊間的關係,使學生瞭解地震的成因,知曉如何做好災害防範的準備與處置。 * * * * * * * * * * * 6-1 火山帶與地震帶 6-2 板塊運動 6-3 地貌的變化 第六章 固體地球的變動 1980 年聖海倫火山爆發 大陸漂移過程與各種論點 6-2 板塊運動 6-2.1 板塊構造學說 當我們看著世界地圖時,會發現南美洲和非洲的外型可以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