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1世纪以来国内“藏彝走廊”研究综述要点
21世纪以来国内“藏彝走廊”研究综述
摘要:21世纪以来,学界对于藏彝走廊研究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成果颇丰。文章立足于对前人成果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自藏彝走廊概念从孕育、提出到以后藏彝走廊研究的成熟发展将经历三段时期,并阐述在今后研究中要重点加强对该区域的考古与民族调查工作、学科整合、理论性与应用性研究、跨区域比较性研究以及在走廊研究中构建以“羌族为中心民族”向外辐射的研究范式。
关键词:藏彝走廊;现状;发展;研究
一、“藏彝走廊”概念
“藏彝走廊”作为一个“历史——民族区域概念”是由我国著名社会学家、民族学家费孝通先生在20世纪80年代所正式提出。但这一概念并不是偶然提出的,是费先生在全面总结以往民族研究的经验教训并针对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在主张确立民族研究的宏观整体视野,构建中国民族格局(即“全国这个棋盘的格局”)这一总体思路和背景下提出来的。根据,目前通行的世界民族分类方法,就其实质而言,都是建立在语言学,特别是历史语言学中的谱系分类的原则之上的。现今我国境内17个藏缅语民族中,除土家族分布于川、鄂、湘交界区外,其余16个民族在藏彝走廊地区均有分布。而以藏缅语族的藏语支和彝语支的民族居多,故从民族学而言称之为“藏彝走廊”。其坐标位置大体在东经97-105度,北纬25-35度之间。直线距离南北长约1200公里,东西宽约750公里。主要指今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毗邻地区由一系列南北走向的山系与河流所构成的高山峡谷区域,亦即地理学上的横断山脉地区。又因该区域主要有岷江、大渡河、雅砻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六条由北而南的大河纵贯其间,又称为“六江流域”。从现实行政建制区划来看,主要包括:“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及武都地区所辖部分县地;青海果洛藏族自治州,以及黄南、海南、玉树藏族自治州所辖部分县地;四川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凉山彝族自治州及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攀枝花市,以及绵阳、雅安、宜宾市所辖部分县地;西藏昌都地区东部各县地;云南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迪庆藏族自治州、丽江地区,以及腾冲、宝山、大理白族自治州、楚雄彝族自治州、东川、昭通所辖部分县地”。 “藏彝走廊”不仅是古代中国西北民族与西南民族之间往来的重要交通通道,更是一个具有深刻寓意的学术概念,不仅涉及一个特定民族区域的认识和理解,也关涉如何从具体的“历史—民族区域”角度来确立中国民族格局整体视野的问题。李绍明指出,藏彝走廊研究主要包括“走廊理论问题、走廊范围问题、考古学问题、民族史问题、民族语言问题、民族文化问题、生态与民族的关系问题、民族经济与发展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因费孝通先生提出“藏彝走廊”概念而使其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和重视,可以说,三十余年来,“藏彝走廊”就像磁石一样产生着巨大的磁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语言学、考古学等学科的专家学者汇聚此地开展学术研究,可谓成果颇丰。笔者旨在对国内21世纪以来“藏彝走廊”研究成果和动态分类予以回顾与总结,以期为今后进一步开展“藏彝走廊”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文章如有不当之处,还请各位不吝赐教,予以改进。
二、“藏彝走廊”研究现状回顾
(一)“藏彝走廊”民族或族群格局及其关系研究
藏彝走廊是藏、羌、彝、壮、普米、傈僳、纳西、独龙等众多民族迁徙或流动的重要路线,“则频繁的民族迁徙与人群流动无疑是其最基本的特征”。“对走廊的考察研究,有助于我们从特定地区内部认识“和而不同”的民族文化接触历史与现状”,理清族群分布格局与其之间关系如何,将对构建统一、和谐多民族国家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徐黎丽和杨朝晖的《民族走廊的延伸与国家边疆的拓展——以长城、丝绸之路、藏彝走廊为例》(2012)一文分析了国家政权因不同民族之间的演化使三大生态文化区的便捷地带多元文化差异性减弱,进而形成各民族共创、同戍中国边疆的格局。马尚林《略论藏彝走廊中的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2012)从走廊中回藏和谐民族关系研究现状出发,指出其研究特点与不足,阐述进一步开展其研究的内容与现实意义。曾现江《论影响藏彝走廊地区纳系族群历史分化演进的蒙古族因素》(2011)阐述了在蒙古远征军的强大外力下,纳系族群分化演进的总体趋势。石硕的《关于藏彝走廊的民族与文化格局——试论藏彝走廊的文化分区》(2010)着重以自称、语言、历史记忆和宗教信仰为标志,从宏观上将藏彝走廊划分为七个文化区,并分别对各文化区的主要面貌与特点进行了初步归纳与描述。袁晓文《藏彝走廊的族群互动研究:汉彝文化边缘的冕宁多续藏族》(2010a)通过语言、服饰、宗教信仰等具体事项反映族际交往、互动与民族关系之间的现实动态,阐述衡量民族关系和睦友好的重要指标是经济上互通有无、文化上兼容并蓄、和而不同。高志英,徐俊的《元明清“藏彝走廊”西端滇、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保时捷-卡宴用户手册.pdf
- 托育园保健培训.pptx VIP
- 小学二年级创意手工制作课《西游记皮影戏》.doc
-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全册教学课件(共860页).ppt
- 《建筑钢结构防腐蚀技术规程》JGJ@T251-2011(高清版).pdf
- 《期末成绩分析》课件.ppt VIP
- 原调正谱bB我仿佛在花丛里采珠人高清打印版.pdf
- 2023-2024学年福建省福州市鼓楼区屏东中学、延安中学七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含详细答案解析).docx
- 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讲稿专家版《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大讲堂之 第四讲 天下秩序与华夏共同体的演进(夏商周时期).pdf VIP
- CN200910222219.5-金银花口服液.pdf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