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古代韵书的缺陷和中古韵母系统MicrosoftWord文档.doc

古代韵书的缺陷和中古韵母系统MicrosoftWord文档.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代韵书的缺陷和中古韵母系统MicrosoftWord文档

古代韵书的缺陷与中古韵母系统 王义然 音韵学界把汉唐之间称为中古时期。中古时期,杨雄的《方言》和许慎的《说文解字》相继问世,国人开始重视汉语语音的研究。特别是魏晋以来,人们编纂韵书,创造反切注音方法,创制字母,编制等韵图,音韵学研究热火朝天。然而,正在这一热潮还处于持续状态的时候,人们却隐隐感到,似乎发生了一场语音演变。到宋代末期,问世不久的《广韵》与当时的实际语音就大相径庭,连科举考试中的韵文写作都不能直接按《广韵》去评判。至今人们对历代韵书与实际读音不符的问题,仍感大惑不解。不少论著,都用语音演变作解释。最近,笔者潜心研究中古语音的韵母系统,发现历代韵书存在共同的缺陷,并在分析这些缺陷的过程中,找到了前人对中古韵母系统的正确归纳,揭示出中古语音韵母系统的本来面目,证明了中古语音与现代语音是基本一致的。故撰此文以告世人。 一、历代韵书的共同缺陷 1、韵书的起步与发展。韵书是分韵编排的字典,采用反切注音,按韵分部,为写作韵文者检查押韵之用。最早的韵书是魏李登的《声类》、晋吕静的《韵集》,久已不传。魏晋之后韵书编纂形成高潮。隋代陆法言编纂《切韵》。《切韵》是六朝韵书的集大成者,被学界一致推定为重要的音韵学著作,是中古语音的典型代表。《切韵》出现之后,六朝韵书逐渐销声匿迹。唐代孙愐为《切韵》增字加注而作《唐韵》。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陈彭年(961–1017)、丘雍等奉诏重修《切韵》,在《切韵》、《唐韵》的基础上,增字加注,更名为《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切韵》、《唐韵》均已失传,一脉相传的《广韵》至今尚存。《广韵》是韵书发展鼎盛期的标志,也是历代学者研究中古语音最重要的参照。 2、韵书的韵目和韵部。韵书的分部方法是,凡同声调、同韵的字便是一个韵部。每一韵部,取其中一字作标目,称为韵目。按照这种编排方法,如果不考虑声调因素,每一个韵目就应当对应着一个现代意义上的韵母。但实际情况并不那么简单,中古时期的韵母系统一直扑朔迷离。韵书的部目划分,从一开始就非常繁杂,后经多次增补,越来越繁杂。《切韵》原书久佚,近几十年发现几种唐写本韵书,人们据以考定原书共分一百九十三韵:平声五十四,上声五十一,去声五十六,入声三十二。而《广韵》全书共分二百零六韵:平声五十七,上声五十五,去声六十,入声三十四。 《广韵》把韵书的分部扩充到了极致,它与实际读音的不符也充分显示出来。于是,直接参与编纂《广韵》的丘雍等人又编著《韵略》,只取广韵中的重要字作韵目,以备当时科举考试之用。至宋仁宗时,丁度(990–1053)与李淑等人,又奉诏刊修《韵略》,改称《礼部韵略》,改并《广韵》独用韵为同用韵达十三处之多,成为礼部科举考试的官方用书。宋金时期,为了科举考试对韵文用韵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金人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市)出版了一批官版韵书,将《礼部韵略》同用之韵悉数合并,成为106韵。宋末刘渊据此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公元1252年)记述此事,后人把106韵称为平水韵。平水韵成为近代人们作诗押韵的依据。 3、历代韵书的致命弱点。从《广韵》,到《韵略》,直到平水韵的出现,不过短短二百多年,《广韵》的韵部就被斧削近半。这一事实充分证明,历代韵书有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就是部目划分重叠。《切韵》把汉字音节的韵分为一百九十三部,已经够多,经《唐韵》和《广韵》的增补,达二百零六部之多,使韵部的划分严重脱离了汉语语音的实际。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出现了平水韵。平水韵合并压缩了一百个韵部,但仍没有彻底解决韵部重叠的问题。正如《辞海》在解释“韵书”这个词条时所说:“《切韵》一系的韵书,无论如何改编,都不合实际语音。” 本来,韵书按韵分部,以韵为研究核心,而韵书的编纂者却恰恰在这个核心问题上出了偏差,使韵书韵部重叠越来越严重,使中古语音的韵母系统越来越模糊不清。 二、韵书韵部重叠的证明 用现在的眼光看,历代韵书韵部的重叠,是非常直观的。但往往越是直观的问题,越是难以进行严格的逻辑证明,特别是那些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命题,尤其是这样。因为我们必须到古代去寻找根据。笔者完成这一命题,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首先,根据反切注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的基本原则和形声字的构成原理,归纳出证明同韵母关系的三条公理,然后,根据这三条公理,整理出若干同韵母链条,用这种链条去说明某些重叠的韵部在古时候就属同韵。这三条公理是:1、被反切字与它的反切下字必然同韵母;2、反切下字相同的字必然同韵母;3、具有迭韵类(包括全同类)形声字声旁关系的字必然同韵母。所谓同韵母链条,就是笔者从《唐韵》和《广韵》注音中整理出来的用于证明同韵母关系的一种字串。在这种链条上,任意相邻两字,或者一个是被反切字,另一个是它的反切下字;或者两个字的反切下字相同;或者两个字存在迭韵类形声字的声旁关系。因为任意相邻两字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ktj82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