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doc
上病下治的应用探讨
【关键词】 上病下治 中医药疗法
上病下治是中医临床上常用的 治疗 原则。《素问·五常政大论》曰:“气反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灵枢·终始篇》云:“病在上者,下取之……”由此奠定了“上病下取”的 理论 基础。中医学认为,凡是通过药物、针灸等手段下取以治疗上部疾病者,都属于上病下治之列。其治则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任何脏腑的生理病理活动都会与其相关的组织器官相互 影响 而确立的法则,这是中医认识疾病的思维方式在治疗上的 应用 ,是中医整体观念应用于临床的体现。
1 在遣方用药中的应用
在临床上常运用承气汤通腑降气以治喘,就是上病下治的很好应用。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一阴一阳,肺主宣发肃降,大肠主传导排泄,肺气肃降,则大肠传导正常,反之大肠传导不利,则肺失宣发肃降,临床上常见痰热壅肺喘促明显之人多伴腑气不通、大便燥结之征。此时依据中医病机制定治则,其病位在上而病机在下,采用上病下治之法,脏病治腑,加入通腑泄热之药,使腑气通而肺气降,借腑道排出邪气,使邪有出路,以达通腑降气之功,则肺气可降,喘气可平。长期肺系疾病患者在病情的缓解阶段,宜可从“下”着手,辨证用药。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上则上焦气壅而为喘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宜填其精也。”久咳伤肺,久喘伤肺,肺病日久,“穷必及肾”,肾失纳气,则升降失常,发为喘促,故有云“发时治肺,平时治肾”,治以健脾补肾纳气为主。 现代 医学 研究 表明,脾与消化吸收功能、能量代谢、体液代谢、免疫、造血功能有关,肾与遗传、免疫、内分泌等密切相关,在咳喘患者病症的缓解期,通过补益脾肾可达到增强机体抵抗力,提高疗效的功能。这也部分证实了中医学上病下治的正确性。
对于上病下治法的临床应用,现代许多学者也多有心得。如赵为民等[1]依据上病下治原则,采用温补脾肾、化瘀通络、通下利水的治法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在临床上获得了满意的效果。宋恩峰等[2]采取了上病下取的疏肝降气泻火法,治疗肺癌咯血病症有效。赖寿春[3]则依据上病下治法在临床上治疗燥咳、肾虚头痛等疾病也多有良效。
上病下治法在古代医家的医案中也多有体现,如叶天士在治疗肺气上逆的喘证中即运用葶苈子、大腹皮、泽泻、通草、车前草等泻肺利水、淡渗利尿之品。《名医类案·喘》中记录罗谦甫治一贵妇之喘满证,便是运用牵牛子、大黄、槟榔等以通利大便而获效[4]。
2 在中医传统疗法中的应用
临床上通过针灸下部穴位而治疗上部病症的 方法 ,称为“上病下取”。早在《灵枢·官针》篇就指出:“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俞也。”指病在上部头面、躯干而取下肢穴位的方法。中医学认为,人体通过经络而联系成一个统一的有机整体,经络运行气血,通达表里,贯彻上下,联系内外,循行全身,保持脏腑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部与外部协调统一。因此,根据十二经脉与五脏六腑的络属关系及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可从疾病的表现找出病根所在,以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如心肾有水火上下升降关系,肾水不足不能上滋心阴,可致心阳偏亢出现心悸、怔忡、失眠等心肾不交的症状,取手少阴心经的神门穴及足少阴肾经的太溪穴以养心安神,滋阴潜阳,壮水制火[5]。魏俊才[6]根据中医经络学理论“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运用上病下取的推拿手法,自患侧足部外侧循足太阳经之末端的足通谷穴起始,向上平推至昆仑穴止,用来治疗落枕,取得满意效果。朱人[7]依据中医的“上病下治”和“引火归原”的法则,通过按摩腿足以治疗耳、鼻、咽喉、口腔等疾病。
中药浴足法即现在临床上常用的药剂泡脚,亦根于此治法。中医学认为,连接人体五脏六腑的12条经络有6条起止于脚上,并与脚上的66个穴位相贯通,通过刺激脚上这些穴位,从而激发经络的调控作用,使人体脏腑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的目的。 3 小结
上病下治以中医整体观念为前提,从多方位多角度认识、 治疗 疾病,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上病下治法也是治病求本的反映,临床辨证不单看疾病的局部症状,而是既看现象更看本质,透过现象 分析 本质,抓住主要矛盾,准确辨证,从而达到有效治疗疾病之目的。
【 参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