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doc

  产业集聚与城市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摘 要:产业集聚是当今产业 发展 的一个新的趋势,它在推动地区 工业 化,城市化进程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运用面板数据模型,通过实证 分析 阐述产业集聚和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对比中部地区和发达省份的数据,得出中部地区要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必须借鉴发达地区的经验,把握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互动 规律 ,积极培育具有地区优势的产业集群,以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产业集群;城市化;面板数据模型      一、 问题 的提出      20世纪以来,产业集聚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 经济 现象。美国的硅谷、意大利的中小产业集群,印度的班加罗尔 科技 园区、我国浙江的“块状经济”等一大批产业集群的兴起,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学者的关注。从我国近年来的区域经济发展看,凡是产业集聚发达的地区,也是城市化水平较高的地区。我国长三角的苏南、温州,珠三角的东莞、中山等产业集聚发达的地区,它们的城市化水平也是位列全国前列。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取决于产业、人口向城镇的聚集程度,而产业集聚度是 影响 城市化水平的关键因素。对比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地区城市化水平低,没有形成具有规模的产业集群,这成为与发达地区经济差距的一个重要原因。产业集聚与城市化的之间有着怎样的必然联系和互动机制?本文试图运用面板数据模型找出两者之间的相关性,从而反思中部地区低产业集聚水平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作用,找出缩小地区差距,实现中部崛起的途径。      二、 理论 回顾      关于城市化与产业集聚之间的关系问题,已经有大量学者做了相关的理论阐述。国外很多学者指出了城市的本质即集聚。马克思认为“城市本身表明了人口、生产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韦伯也是较早的用城市的聚集特征来定义城市的学者。英国城市学家巴顿将城市的聚集经济效益划分为十大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城市促进功能。大量的经济地 理学 者也从空间角度提出了城市的集聚结构模型,如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伯吉斯的同心圆模式等。可以说聚集是城市化最明显的特征。而经济集聚则是核心。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集聚的发展,也有大量学者对此问题做了相关阐述。葛立成从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空间关联性出发,揭示了产业集聚的指向、类型与城市化的推进方式、扩张形态之间的内在联系。徐维祥,唐根年从 农村 剩余劳动力转移角度分析产业集群所产生的良好规模效应和人口空间集聚效应,进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仇保兴(2003)从集群结构入手,阐述城市内部 企业 集群和城市外部企业集群的发展演进规律,提出大城市空间结构转型和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基本途径和对策选择。朱智文以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为起点,探索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马春晖对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发展与城市化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这两个地区较快的城市化是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对于两者的关系已经有了大量的规范分析,但实证 研究 比较少。本文试图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中的面板数据模型对两者关系做出实证研究,论证产业集聚与城市化之间的相关性。同时通过比较中部地区与产业集聚程度高的省份相关数据,指出两者差距,说明产业集聚对城市化的巨大推动作用。      三、模型设定与数据说明      (一)变量设定   第一,城市化水平的测度。对于城市化水平的测度从理论上有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单 一指标法中表示城市化水平的常用指标有城镇人口比重指标和非农人口比重指标。前者是用某一地区内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后者是用某一地区内非农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市化水平。由于体制上的原因,我国只有辖区人口统计和农业非农人口统计,还没有按城市、农村分类的人口居住地统计。用辖区城市人口代替城镇人口将大大高估了城市化水平,而用后者估计的城市化水平则会偏低。因为它忽略了一部分已经进入城市,或者是在乡镇企业从事非农业工作的农业人口。由于各省统计口径的不一致,选用城镇人口的指标数据不完整,所以本文选取各省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标准,并以城市化水平作为模型的被解释变量。   第二,产业集聚水平衡量指标。衡量产业集聚程度的指标有很多,如区位商系数、区位基尼 系数、地理联系率、熵指数等。其中区位商系数是一种比较简单的衡量区域产业集聚的指标。其 计算 公式为:LQij=(Lij/Li)/(Lj/L);其中LQij为区位商系数;Lij为i地区j部门的就业人数;Li为i地区的总就业人数;Lj为全国j部门的就业人数;L为全国总就业人数。一般认为LQij大于1说明产业比较集中,属于专业化部门。本文鉴于产业就业的数据的可用性,采用区位商系数来作为产业集聚的测量指标。本文没有对行业进行细分,分别计算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区位商作为模型的解释变量,分析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