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展曦 游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doc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傅展曦 游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doc

傅展曦 游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   傅展曦 198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时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5年后赴美国就读蒙大拿大学,并获油画专业硕士学位。自90年代初期开始,傅晨曦先后在美国各地举办个人油画作品展,其作品陆续被美国微软、波音以及欧美各大公司和私人收藏。这种特殊的经历和身份使得他始终游离在中西方文化之间,直接感受到了两种文化冲突下人与人之间的疏离状态,并以自己独有的方式将之呈现在作品中。从艺术史的角度看,傅晨曦的油画创作融合东西方文化传统,并进行了创造性的转换,形成了个人的独特风格。在创作中,他常以既有精微写实特点、又引人入胜的手法去创造一种不可思议的神秘气氛。         西方美术教育注重人的思维      问:1985年,您从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之后为何选择在1990年去美国蒙大拿大学油画专业深造呢?   傅晨曦:我出生于一个文人世家。早年,我的曾祖父力荐并资助徐悲鸿先生赴法深造。徐先生学成归国后与我的祖父又结成莫逆之交,常在祖父家一住数月,两人的话题涉及古今中外。在家庭的影响下,读书成为一条必然之路。受徐先生的影响,走出国门体验不同的文化成为祖父与父亲两代人的心结。另外,我从小喜欢画油画,去接受西方系统的艺术教育,观摩大师的原作,也是当时心中的一个愿望。我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希望解读其他的种族、民族的文化艺术以及生活,生存状态。   问:1985年毕业的时候,您创作了《武松打虎》系列作品,并因此留校,那一阶段的创作主要集中在哪些方面?   傅展曦:上学的时候经常到偏远地方去体验生活,受中国传统文化以及民俗的影响较深。《武松打虎》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故事,我以不同于人们所习惯的样式来表述,看起来就颇有挑衅的意味。80年代初,人们对于“正面”人物要如何表现有所谓“规范的形式”,去挑战人们在60-80年代二十年里维护着的心理底线,而在我看来十分有趣,破坏一个看似牢固的模式就像一个新游戏一样吸引人。传统旧故事描述的英雄主义,加以玩偶般的形象,创造了新的审美与解读经验。   问:您先后接受了中国和西方高等学府的美术教育,以您的经验来看,二者有何不同?您分别从中得到了哪些收获?   傅晨曦:西方有很传统、优秀的艺术学院。但它们美术系的教学方式与中国不同。在中国80年代时期,资讯与传媒没有像现在这样发达,对国外的了解仅仅限于译制电影或者国家允许出版的一些书籍。我们的教学注重技术上的练习,即便是如此,也因每个教师的个人理解而各有偏差。西方的艺术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方式与创新能力,艺术教育是为了使艺术家有精密与敏感的认知以适应社会高速发展与变化。他们的艺术教育注重研讨,学生一堂课下来会高度评价自己为何如此、吞吐天地,欺师灭祖之词满口皆是。这是我当时最不习惯的方面之一。但时间长了却发现,这是对一个人表达能力和思维逻辑的极好训练。作为艺术来讲,就是思考与表现,如果艺术家自己不能顺畅表述自己的行为,又何谈感染观者?这也许是时下中西方艺术教育的不同吧。      两种价值观,一个相同的儿童游戏      问:自1990年出国后,您开始创作《潮起潮落》、《长路》、《稻草人》、《湖》等具象的作品,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转变的原因是什么?   傅晨曦:小时候常见到一种游戏――扔沙包,几小片旧布片缝制到一起,中间填充些沙子,或是玉米,高粱一类的谷物,两个孩子分左右奋力投掷,中间的孩子奔跑闪躲以免被击中。若干年以来,竟以为这是我们的土根文化,后来被告知此游戏源自非洲,而且世界上各种族都有类似的游戏。到美国之后,在艺术教育方式与艺术创作方法上受到很大冲击。从习惯上的主题创作,到艺术家自己极端个性的无限制伸展。就像前面提到的游戏,处在中间的孩子被告知可以随意向任何方向奔跑,奔跑的确欢快,却少了躲闪成功的快感。人类的价值观其实大同小异,就像游戏中有以击中头部计算胜利,有以击中脚部得分,总还是以击中为准。人类总体的情感大致是相同,相通的。无论是什么主义,游戏的结果往往极其近似。我们有个成语:“殊途同归”可能讲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人与人相关而不相干      问:能否阐述一下那时候的创作理念?   很多与您同辈的艺术家都在表现有关历史、回忆等集体性的主题,但是您的作品个人化非常明显,而且绘画风格也很西化,那么是什么让您选择了与同辈艺术家不同的艺术道路呢?   傅晨曦:艺术创作本身只能解决艺术家自己的问题。现在的艺术家较之过去的时间段有着更大的自由空间,每一个选择都有不同的动机与精神主导,也因为不同的取向使得每一个人占据了游戏中的不同位置,这才会使游戏中投掷者与奔跑者各得其乐。同时,也愉悦了观看者。   从我接受的中央美院这种传统的具象写实的教育来讲,几乎全部包含在人、自然这两个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