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侵犯行为 -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精品课程建设.ppt
侵 犯 行 为 第一节 侵犯行为概述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及特点 (一)侵犯行为的定义 侵犯(aggression)又称攻击或攻击行为。它包括有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任何行为。 一般分为两方面: 一方面为实际的身体伤害,如对他人谋害生命、残杀肉体等。另一方面为心理的伤害,如对他的谩骂、诋毁、诽谤、讽刺、挖苦等伤及个人尊严、名誉、人格等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特点 1、有侵犯动机 社会心理学不但要研究人的行为,更重要的是要研究人的行为背后的心理。在界定侵犯行为时,也非常重视侵犯行为的心理特点,即这种伤害行为有侵犯动机。 2、侵犯行为是外显的行为 侵犯行为是外部表现出来的行为,不只是感情、动机、态度等内在心理状态。愤怒可能对侵犯行为起动机作用,但不意味着就构成了行为事实。 3、侵犯行行为是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 侵犯行为包括伤害他人的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一)根据不同性质、社会后果分为: 1、反社会侵犯行为 有意伤害他人身体健康,并且违背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准则,不为社会所认可的攻击行为。 2、亲社会侵犯行为 亲社会,即符合社会准则。亲社会侵犯行为是为了维护社会团体的利益,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所做出的侵犯行为。 3、被认可的侵犯行为 这是一种介于亲社会侵犯行为与反社会侵犯行为之间的一种侵犯行为。这种行为虽然不是社会所必要的,但也不违背社会准则与规范,是一种被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行为。 二、侵犯行为的类型 (二)按侵犯行为的方式分: 可以把侵犯行为分成动作侵犯和言语侵犯 (三)按照侵犯行为目的: 可分成敌意情绪型侵犯和手段型侵犯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学观点 二、本能论观点 三、习得论观点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生物学观点 一些生理学家试图寻找大脑的“攻击行为中枢”,虽然没有肯定的结论,但认为与边缘系统,尤其是大脑“杏仁核”有关。 雄性激素在攻击行为中的作用也得到越来越多的证明。男性体内的含量是女性的6倍,男性尤其是年轻男性,其攻击行为多于女性。 研究也表明,月经期、更年期等内分泌变化分配比例剧烈的时期,妇女亦常出现明显的攻击意向。 染色体异常,具有XXY染色体结构型的个体,其攻击行为也较一般人多。 暴力行为首先以精神分裂,尤其是妄想型最为多见,其次为人格障碍。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二、本能论观点 精神分析大师弗洛伊德(S.Freud)引进死亡本能来解释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他认为,死的本能与生的本能相对立,是一种自我破坏的倾向,代表着恨与破坏的冲动。当死的本能向外表现时,就成为破坏、伤害、征服、侵犯的动机,引发对他人的侵犯行为。 同弗洛伊德一样,洛伦茨也认为侵犯是一种本能。洛伦茨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来保证一定的食物来源、生活空间,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人类战争是人类侵犯本能的结果。 本能论分析侵犯产生的先天原因,提出了减少侵犯的代偿或转移方法,有一定的合理性与应用意义,但忽视了后天环境影响的原因。 第二节 侵犯行为产生的原因 三、习得论观点 许多社会心理学赞同,侵犯是后天习得的。社会学习论提出者班杜拉认为,人们常常是通过对他人行为进行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一种新行为方式的。侵犯行为完全可以通过对有侵犯行为表现的榜样行进观察和模仿习得。 英雄、父母、老师以及与模仿身份相同的人易受到模仿者的效仿。尤其是双亲,他们是儿童最初的和行为榜样。在侵犯行为方面,儿童未来的侵犯行为极大地依赖其双亲如何对待他及双亲之间如何互相对待。有一项研究表明,81%的虐妻者不是在孩提时代受过虐待,就是亲眼目赌过他父亲殴打他们母亲。 习得论引起了人们对影响个体行为的后天环境和榜样的重视,也给人们控制和减少侵犯行为提供了理论基础。 广东“杀人校长” 亲手杀死学生 2006年初,吴瑞烈做了双桥小学校长近3年,就在他谋求能连任的当时,双桥小学的部分家长以校长管理无方为由要求撤换校长吴瑞烈。其中3年级学生徐武军的家长徐兴建比较“挑头”,心胸狭窄的吴瑞烈于是将报复目标指向了徐兴建,今年3月10日下午,他将自己的学生徐武军骗到校长宿舍内,用绳子勒,用铁锤敲,残忍地将其杀害并藏在床下。 事发之后,吴瑞烈从银行内提取了双桥小学4万元的书本费,写下了一封遗书后就失去踪影。遗书里有这样的内容:“家长都投诉因为我表现差,存心不让我继续做这个校长。我也是不好惹的,我要杀掉19个对我最不敬的学生,然后自杀……” 吴潜逃之后,留给当地社会的是恐慌和满天飞的传言。 第三节 侵犯行为的影响因素 一、挫折引起攻击 心理学家多拉德(J.Dollard)等人1939年提出的挫折——攻击理论就曾认为,“侵犯永远是挫折的一种后果”。“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