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08再说白字之本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0608再说白字之本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0608再说白字之本义-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

再說“白”字之本義 (首發) 王寧 棗莊人民廣播電臺 “白”字甲骨文寫作“”、“”、“”等形,卜辭中用爲白色之“白”、侯伯之“伯”和地名(國名)。關於此字之本義,《甲骨文字詁林》所引諸家之說多紛異,其中王襄以爲帛之省;郭沫若以爲拇指之象形,即“拇”之初文;吳其昌亦認爲乃象大拇指翹立之形;朱芳圃認爲此字初文作,中象火盛,外象光環,省作,義當訓明;高笏之以爲是“貌”之初文,象人面及束發之形;陳世輝、趙誠並以爲象人頭之形;王獻唐認爲即太玄覆瓿之瓿,音通而形象;《詁林》編者認爲白、頁、首實本同出一源,皆象人首形,白象其正面,首象其側面[1],是傾向于“白”爲人首之說。 今按:“白”爲拇指、訓明之說固不可信,然云其爲人面、人首之形恐亦難徵信。此說之依據,主要是根據甲骨文“貌”字作“”,其上部之人首形與“白”形同,然甲骨文諸字中構件相同或相似者甚多,斷不可一概而論,就以“”形而言,與“即”、“食”字所從之“”(簋之初文)上部豈非全同?則言“白”爲簋身之象形可乎?或言“白”用爲“伯”爲首領義,故亦爲“白”爲人頭之證,然甲骨文所假借字甚多,多與其本義無關,此說亦難據。 然王獻唐認爲乃“瓿”之初文頗給人啓發,再由甲骨文之“簋”字之形推之,筆者以爲甲骨文“白”實乃古器物鬴(釜)之象形,即“鬴”之初文,《說文》:“鬴,鍑屬也。从鬲,甫聲。釜,鬴或從金父聲。”段玉裁注:“升四曰豆,豆四曰區,區四曰鬴”。《考工記》:“陶人爲甗實二釜”,鄭注:“量六斗四升曰鬴。”《急就篇》:“鐵鈇鑽錐釜鍑鍪”,顔注:“釜所以炊煮也。”蓋古鬴(釜)之爲器既可以爲炊煮器,亦用爲盛量器也。其形制雖各有差異,然多作罎形,口小腹大,有蓋無足,《詩·采蘋》:“維錡及釜”,《毛傳》:“有足曰錡,無足曰釜”是也。鬴(釜)本是一種十分古老的炊煮器,陶釜新石器時代已經出現,我國各地新石器時代遺址中多有發現,也曾有商代青銅釜出土,中國歷史博物館即藏有一件商代青銅“獸面紋釜”,爲商代晚期器,河南安陽出土者。然今或有學者以爲出土之上古三代釜形器皆無銘文,稱之爲“釜”者皆出今學者之命名,而不可知其當時是否名該器爲“鬴(釜)”,且“鬴”、“釜”字晚出,因懷疑鬴(釜)器亦晚出,不會在西周之前,然竊以為此事絕不可做如是結論。 首先,今所出土之商代及其以前之鼎器,無論陶鼎、銅鼎亦多無銘文,即凡有銘文者如司母戊鼎、司母辛鼎者,亦不言其爲“鼎”,傳世文獻中“鼎”字也不過周代文獻中才出現,而由此否認商代及其以前有鼎,否認司母戊鼎、司母辛鼎為“鼎”,可乎?在考古學上,很多器物的命名是學者根據器形所取,不是自名,定它爲某種器物,不能確定當時器物的主人如是稱之,也不能確定不如是稱之,“鼎”之例亦足證之矣。故個人的看法是,今人能依形定名,則古人如是稱之的可能性很大。今自新石器時代至商亦多有釜形器出土,雖無確實銘文可證,然其器形皆與古文獻所記相合,故今亦以“釜”名,安能確知古人不名之曰“釜”?商代既有釜形之器,安能確知無“釜”之稱?安能確知甲骨文中無本義為釜之字? 其次,甲骨文中凡器用字多爲象形字,如鼎、豆、鬲、甗、簋、甑(曾)、盤(凡)等等皆是,因此,商代即使是確有釜器,在甲骨文中最大的可能也是釜之象形文,不會寫作“鬴”或“釜”,此二字乃形聲字,爲後起字無疑。仍以鼎爲例,甲骨文中有“鼎”字,其形酷肖,知其爲鼎之象形,且有用其本義者,易爲人所知,故無此疑問,然卜辭中“鼎”已被借作它用,如借爲“貞”字,則不能保證甲骨文中無“鬴(釜)”之象形文而被假作它用者。只是因其字形不易辨識,又無用其本義之例,故不為人所知,尚未被揭發而已。 再次,甲骨文中許多象形文都被假作它用而不再用其本義,後人因之,致其本義隱晦不可知,後要用其本義則另造新字代之,此另造之新字多爲形聲字,此類例證甚多。如“我”,甲骨文爲鋸子之象形,乃“錡”之初文,古代用之爲刑具,也用之爲武器,然卜辭中已經借爲複數第一人稱代詞、方國名、人名等,不用其本義,自殷商以降,也無用“我”爲鋸之義者,凡言鋸者皆用其後起字“錡”、“鋸”代替,《說文》:“錡,鉏鋙也”,徐鍇曰:“鉏鋙,猶犬牙也。”王筠注:“鋸也”,《詩·破斧》“既破我斧,又缺我錡”(《傳》釋“錡”爲“鑿屬”,誤)是也,而“我”字之本義遂隱晦弗彰,若非甲骨文出土,今人恐永不能知其本義為何了。現在也確有商代、周代的青銅的鋸形器出土,都命名之爲“青銅鋸”,然上面沒有銘文,自然不知道商代人是不是稱之爲“我”,也不知道周代人是否稱之爲“錡”或“鋸”,但不能否認商、周代有鋸,亦不得否認“我”字為鋸形。竊以爲鬴(釜)之情形與之略同,而“白”字即是鬴(釜)之初文。 “白”字為上尖下寬、底部圓弧之瓜子形,正是鬴之象形,中間一橫筆表示其蓋、器相合之縫。此雖由字形而言,而猶有二旁證。 第一個旁證就是“即”和“既”字,此二字在甲骨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