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ppt

  1. 1、本文档共6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第五章 课程与教学的目标 主要内容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制定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 思考题 1.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是什么? 2.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有哪些,如何理解?(行为目标、生成性目标、表现性目标的涵义各是什么?) 3.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依据是什么? 4.课程与教学目标制订的原则有哪些? 5.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涵义是什么? 7.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标准进行反思。(理念与共性、特点) 目标设计可以形同虚设吗? [案例1]有位老师执教“认数0”,教学目标提到“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事物的意识”。可是,老师在教学时对这一目标的落实,只提出一个问题:“你在哪儿见到过‘0’?”针对老师的问题,两三个学生谈了自己在哪儿见到过“0”,仅此而已。 [案例2]离下课还有5分多钟,教师突然打断学生的作业练习,说做个游戏轻轻松松,发展一下情感。呵!情感目标居然就在这5分钟搞定。对照教案,一字不漏,甚至连评价的话也是与教案一模一样。 [案例3]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的灵魂(155页) 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概述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 (一)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具体体现在课程开发与教学设计中的教育价值,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 (二)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关系 1、区别:表征教育领域中目标问题的不同层次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的总体方向,它所体现的是普遍的、总体的、终极的教育价值。它具体体现在国家、地方、学校的教育哲学中,体现在宪法、教育基本法、教育方针之中。 “培养目标”是“教育目的”的下位概念,它所体现的是不同性质的教育和不同阶段的教育的价值,是对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它是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学校的性质及任务,对培养对象提出的特定要求。如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分别具有不同的教育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培养目标”的下位概念。 2、联系: 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三者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的关系。 教育目的决定培养目标的状态、内容和方向,而教育目的又是基于某种教育价值而选择的,它必然体现了一定的教育哲学观。决定了培养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内容、性质与方向。 但教育目的的提出都是一般的、观念性的。对教育目的必须加以具体化,使之成为同课程开发、教学设计、教育评价活动有直接关系的课程与教学目标。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主要有三大功能: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标准功能。其中,标准功能是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基本功能,导向功能和调控功能均是标准功能的衍生物。 课程与教学目标是课程与教学活动的预期结果。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课程与教学的内容选择、实施过程以及评价等,对课程与教学的整个过程起着引导和调控的作用。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立后,就会对课程与教学的检查、评估产生标准作用,即课程与教学目标就是课程与教学评价的标准。首先,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是对学生的学业成就进行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标准体系。其次,课程与教学目标是对课程与教学产品进行检查与评估的基本标准体系。 三、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学 美国教育家布卢姆等人受到行为主义和认知心理学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每一领域内,又细分为若干层次,这些层次具有阶梯关系,即较高层次目标包含且源自较低层次目标。每一层次又规定了一般(具体)目标。 (一)认知领域教育目标(1948年起大规模研究,1956年《教育目标分类学》) 布卢姆等人把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从低级到高级共分为识 记、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六个层次。 (二)情感领域教育目标(1964年克拉斯沃尔) 依据价值内化的程度分为接受或注意、反应、价值评价、价值观的组织、品格形成五级。 (三)动作技能领域教育目标(1972年辛普森) 他把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为知觉、准备、有指导的反应、机械动作、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七级。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 一、行为目标 二、生成性目标 三、表现性目标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取向 一、行为目标 (一)涵义: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行为结果) (二)特点: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 (三)形成发展: 1、行为目标的思想起源于20世纪初美国课程科学化运动,博比特是最早对课程目标进行系统探讨的人。认为课程目标必须具体化、标准化。 2、泰勒则系统发展了博比特的“行为目标”理念,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