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ppt

  1. 1、本文档共3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章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Thank You! * Content Layouts * * * * * * * * L/O/G/O 一、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二、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三、核心课程与边缘课程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五、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六、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第三节 课程类型及其组织结构 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显性课程与隐形课程 Click to add title in here 4 4 5 6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一)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涵义 必修课程:是指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历而开发的课程。 选修课程:是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 (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1、涵义:选修制度是现代中等教育的重要支柱,它有广狭两种涵义。 广义:是指中等教育阶段的分轨(分科)型课程体系。 狭义:是指将课程分成必修与选修两种,通过二者的种种组合编制课程的方略系统。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二)选修制度的起源与发展趋势 正式确立:1869年,美国化学家、 教育家埃利奥特 ,哈佛大学 1893年,倡导在中学开设 最早实行:1810年,德国教育家洪堡, 柏林大学 目前 20c初 19C初——19C70S 充实或改善选修制度是各国课程制度的基石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目前各国选修制度的发展趋势 从内涵发展来看: 初中阶段: 扩大学生自选学科机会 高中阶段:扩充综合性的新学科,形成特色 课程,主要表现为: 第一,设计多样的自选学科,形成与学生多样的能力、发展方向相适应的学科体系 第二,在普通科中注重职业教育的课程,在职业科中引进“综合选修制” 第三,新设适应国际化、信息化的新学科 第四,设置学分制高中课程 (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 个性:指个体拥有的“独特性”,意味着个体最能发挥自身存在的个体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特征。属于内心精神世界的范畴,即是涉及主体的感受、观点、思维方式和世界观的范畴。 个性化教育:是尊重个性、发展个性的教育,它要求一方面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另一方面承担塑造学生成为社会出色成员的社会化的课题。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选修制度与个性化教育、个性发展 选修制度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是支撑个性发展的必要条件。 学会选择必然是个性化教育、个性化课程的基本宗旨。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 首先,从课程价值观看,可归结为“公平发展” 与 “个性发展”之关系的层面。 其次,二者具有等价性,即拥有同等的价值。不存 在主次关系,二者相辅相成。 再次,二者相互渗透、相互作用,有机统一,成为 个性化课程的有机构成。 四、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公平发展”与 “个性发展” “公平发展”的理念:指一切人拥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因此应对一切人施以实质上公平的教育。这是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个性发展”的理念是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是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 二者对立统一,在根本的教育价值观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螺旋式课程 提出者:布鲁纳 变 动: 凯勒,逐步深入课程 涵义:在不同学习阶段重复呈现特定的学科内容,同时利用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的成熟性,使学科内容不断拓展与加深 ?:能够将学科逻辑与学生的心理逻辑较好的结合起来 ?:容易造成学科内容的臃肿和不必要的重复 涵义:是将一门学科的内容按照逻辑体系组织起来,其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 ? :能较好的反应一门学科的逻辑体系,避免课程内容上的不必要重复 ? :不能恰当体现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也不利于将学科发展的前沿结果尽可能早的反应在教学中。 五、直线式课程与螺旋式课程 直线式课程 相互独立 互相补充 (一)隐性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 (二)隐性课程的涵义与特点 (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关系 (四)隐性课程的开发问题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六、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一)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 1、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杜威、克伯屈 20世纪初,杜威提出“附带学习”的概念。 “附带学习”就是伴随着具体内容的学习而形成的对所学习的内容以及学习过程本身的情感、态度。如忍耐的态度、喜欢或者不喜欢的情感。 (一)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与流变 1、隐形课程研究的渊源——杜威、克伯屈 克

文档评论(0)

xxj165888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4年04月12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