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整理】笔译电子教案.docVIP

  1. 1、本文档共1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年整理】笔译电子教案

笔译第二学期电子教案 ? ? 使用教材:田传茂、杨先明编《汉英翻译策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 ? 第一讲??导言:翻译基本理论 ? 教学目标:了解翻译学基本概念及翻译基本原理。 教学方法:理论讲授、课堂讨论与翻译练习讲评相结合。 重????点:翻译的本质、定义、类型、过程、程序、及译文质量评估与译者素养。 难????点:翻译的定义与译文质量评估。 教学内容: 一、翻译史简介 人类社会的发展从古至今离不开语言,也离不开社会交往。但由于人类语言在发音和书写符号上的差异,人们无论是在口头还是在书面交际上都遇到了困难。为了克服这一困难,翻译活动便应运而生。 翻译的历史与语言同样悠久。自从有了语言,就有了翻译。翻译可以是语内的,也可以是语际的,前者如同一语言内各方言间的对译以及古文的今译。后者如英汉互译。 口译早于笔译,因为人类语言最初只有声音和意义,没有书写符号。也因此,人类最早的翻译活动(口译)无从考证。但我国古代典籍上的有关记载表明,早在远古时期就有了口译之事。《周礼》中的“象胥”,就是四方译官的总称。《礼记·王制》记载:“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寄、象、狄鞮、译都是指通译言语的人。由于当时中原文化高于周边民族,两者之间的翻译只限于通达志欲的口译沟通。后来,佛经译者在“译”之前加“翻”,构成“翻译”一词,一直沿用至今。 ? 阅读本节全文 ? 课后思考题:人类为什么需要翻译? 课后练习:p. 311?英译汉短文一 ? 二、翻译的本质 关于翻译的本质,圣经中的一段故事也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创世记》第十一章记载:诺亚逃过洪水劫难之后,东迁到示拿,并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发现了一块大平原,就在那里从事生产,繁衍子孙。那里土地肥沃,日子也过得越来越兴旺,后来成了人口众多的城镇。因为祖先们被洪水冲怕了,担心再遭水灾,决定动手修筑一座通天的高塔,以防水患。他们学会用石料、烧砖与石灰等材料建造高大建筑物的技术,很快把塔建得越来越高。按计划,这座高塔非常庞大,要能容纳全城的人,因此高度必须达到天顶。上帝耶和华得知此事,决定亲临人间看个究竟。当他见到塔身后,又惊又怒,心想,刚刚繁荣起来的人类,就有如此高超的本领,将来高塔直通到我的宝座如何了得。他决定施神术搅乱示拿人的语言。这样,正在建塔的示拿人彼此不懂对方的话,工程便无法再进行下去,并且发生了许多纠纷,结果是塔未建成,弄得一片混乱。最后,大家只得按语言结群,散居各地。人们丢下工具和材料,承认这是“渎犯上帝”的一种惩罚。这座建了一半的塔,被称为巴别塔。这是基督教解释世界各民族语言来源的故事。而翻译因着这则故事而带上叛逆的色彩,它让不同语言文化的民族能够跨越上帝耶和华在他们之间设下的语言天堑,继续建造通天塔的未竟事业,实现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的大同。 ? 阅读本节全文 ? 课后思考题:你如何看待翻译的本质?人类交流活动中的哪些形式可以看作翻译? 课后练习:p. 311?英译汉短文二 ? 三、翻译的原则 所谓原则,指“说话或行事所依据的法则或标准”(《现代汉语词典》(修订本),1999年,1549页)。因此,谈翻译原则即是谈翻译标准。古往今来,许多中外翻译实践家和理论家提出了形形色色的翻译原则或标准,如古希腊政治家、演说家西塞罗(M. T. Cicero)的“解释员”式的翻译和“演说家”式的翻译,近代英国诗人兼翻译家德莱顿(John Dryden)的“直译”、“释译”与“仿译”,当代美国译论家奈达(E. A. Nida)的“功能对等”与“动态对等”,我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支谦和道安的直译、鸠摩罗什的意译,清末严复的“信、达、雅”,当代学者张培基的“忠实、通顺”、许渊冲的“音美、形美、意美”等等,不胜枚举。 面对如此众多、差异很大甚至是两相对立的翻译原则,翻译学习者、教师以及实践者应当何去何从?我们认为,翻译原则的确定取决于许多因素。首先是时代文化语境因素。不同的时代对翻译有不同的要求。不可能有适合一切时代的翻译准则。例如我国古代从西域和印度输入佛经,是服务于当时的封建统治阶级麻痹控制百姓思想的需要。由于经典本身的神圣性以及本土的儒道思想包含有对统治者有利的思想因素,直译与归化式的借用就成为持续一千多年的佛经翻译的主流原则。到了清朝末年,时代文化语境发生了变化。通过翻译输入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知识,是为了“以夷制夷”。因此,严复、林纾等人的翻译突破了佛经翻译所依循的直译和严格的意译,采用了溶合增、删、并、改、述、评等手段的灵活翻译策略,即当代学者黄忠廉先生所谓的“变译”,吸取原著精华,甚至锦上添花。 ? 阅读本节全文 ? 课后思考题:你认为翻译实践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有没有万能的翻译标准? 课后练习:p

文档评论(0)

jiupshaieuk1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21213523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