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论文】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模式的文化哲思
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模式的文化哲思
段 友 文 王 禾 奕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名录的建立完善,杰出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相继进入了各级名录,“后申遗时代”非常迫切、至为关键的任务是探索长效持久的非遗保护与发展之路。生产性方式保护是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中总结出的有效保护方式之一,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理解传统技艺生活和审美的双重属性,把非遗项目还原到民众生活中进行原生态保护,彰显传统技艺的审美特性,使之服务民众,美化生活。还要对传统技艺做技艺和文化的整体观照,在传承核心技术的同时注意挖掘与发现传统技艺所蕴含的文化因素,使传统技艺的生命力得到延续。在此基础上,从传统技艺生存发展的实际出发,总结切实可行的保护模式,是传统技艺永续利用的可靠途径。
关键词:生产性方式保护 核心技术 审美 传承
简要回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历程,大体经历了“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两个阶段。先是由民众群体或个人坚守呼吁、学术团体或学者个人倡导实践,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民间文艺十套集成的搜集编纂,到新世纪伊始“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的启动,极大地唤醒了国人的文化自觉意识,也引起了国家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热潮。接着是我国政府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举措的响应与促动,2003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各个国家相继加入该公约成为缔约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走上了国际合作的轨道,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国务院、文化部直接领导下,“自上而下”层层贯彻落实,加快了保护的进程。随着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四级名录体系的建立,经过多轮申报评定,那些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杰出的民族民间文化项目进入了各级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之中,可以预测,今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心将由项目名录的确立进入科学的传承发展,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经验与做法,使之长效持久地永续利用,造福于民,服务于国家文化建设,这是“后申遗时代”的非常紧迫、至为关键的任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与做法的总结关乎到每个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发展,也存在着文化软实力的竞争,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理应走在前面。事实上,我国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几乎与申遗双管齐下、并行不悖地同步进行着,“抢救性保护”、“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是人们普遍认同的三种保护方式,特别是生产性保护方式由于更切近“活态”,密切联系着民众的现实生活,又可以给非遗项目传承主体带来实惠,所以备受青睐。下面的非遗生产性保护时间表清晰地显示出此方式推进的速度与力度:2010年文化部办公厅发出了《关于开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建设的通知》(办非遗函[2010]499号);2011年10月31日文化部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名单》,涉及41个项目企业或单位,39项国家级名录项目;2012年文化部下达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文非遗法[2012]4号);2012年元宵节期间文化部等部门在全国农业展览馆新馆举办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成果大展”;2012年8月由国家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主办,山西省文化厅承办“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类生产性保护培训班”在太原举行; 2012年11月文化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徽黄山联合主办了“中国(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从国家政策法规的制定,到确立基地示范引导,再到对适宜于生产性保护的传统技艺类项目的实验,这一系列措施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成为可触可见的现实,于是,传统技艺生产性保护的内涵把握、适用范围、操作模式等成为必须回答的学术话题。
一、传统技艺生产性方式保护的生活与审美双重属性
文化部《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指导意见》里对“生产性保护”的概念作了界定,即“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以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为核心,以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为前提,借助生产、流通、销售等手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的方式。目前,这一保护方式主要是在传统技艺、传统美术和传统医药药物炮制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实施”。要使传统技艺“有效传承”,就必须还鱼于水,找到其活水源头,理解生活与审美的辩证关系,“在具有生产性质的实践过程中”延续其永久的生命力。
传统技艺是历代民众认识自然、改造自然,在人与自然、社会和谐统一的演进中完成的物质与精神的双重创造。生存是人类一切物质生产和精神创造的始源和根基,技艺是适应人的生存需求而产生的物化形式,它在满足人的功利性目的基础上,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使现实生活更丰盈、更美好。传统技艺作为文化的载体,一种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物理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 八年级美术上册5静物画有声教案省公开课一等奖新名师优质课获奖PPT课件.pptx
- 电子鼓hd3中文说明书.pdf
- 2024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数学试题卷(含答案解析).docx
- 通桥(2018)1301-Ⅲ时速250公里、350公里高速铁路无砟轨道(16+24+16)m钢筋混凝土刚构连续梁.pdf
- 2024年武汉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集团限公司招聘【221人】公开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笔试参考题库(共500题)答案详解版.docx
- 12.《玩偶之家(节选)》课件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pptx
- 眼部健康保养.ppt VIP
- 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诊治专家共识.pptx
- 心内科常见疾病护理常规ppt.pptx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