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类行为-第四节道德发展理论要点
阶段1:避罚服从取向阶段 支持偷药 偷药不算是什么坏事,因为他准备付钱了;他没有带走其他的东西或造成其他的伤害,而且他拿走的药物实际价值只有200美元。 反对偷药 他拿走药,没有得到对方的同意、、、、、、偷窃是犯罪的行为。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儿童为了获得奖赏或满足自己的需要而尊重规则。“你对我好,我就对你好”是这一阶段的指导思想。这是一种实用主义的对等观念 。 阶段2:相对功利取向阶段 支持偷药 他没有对药剂师做出任何伤害行为,他以后可以把钱还给他,如果他不想失去妻子,就应该去偷药。 反对偷药 药剂师没有错,他也是跟别人一样希望赚钱。 科尔伯格认为,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和许多犯罪的青少年都处于前习俗水平。 (二)习俗道德时期(11-15岁的大多数) 处于这一水平的儿童,能够着眼于社会的希望与要求,并以社会成员的角度思考道德问题,已经开始意识到个体的行为必须符合社会的准则,能够了解社会规范,并遵守和执行社会规范。 规则已被内化,按规则行动被认为是正确的。 阶段3:好孩子取向阶段 儿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他人和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以此为标准展开思维和行动。 LOGO LOGO * * * * 第四节 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认知发展理论 《儿童的道德判断》(1932年) 三大研究成果 1.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人的自然天赋与相应的社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2.儿童的道德发展不仅取决于他对道德知识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取决于儿童的道德思维发展的程度。 3.儿童的道德发展是一个有明显阶段特点和顺序性的过程,与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具有极大的相关性。 前运算阶段 (2-7岁)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形式运算阶段(11、12岁后) 婴儿 青少年期 认知发展阶段 他律阶段或道德实在论阶段 (3-7岁) 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公正阶段(11-12岁之后) 道德发展阶段 1.皮亚杰认为这一年龄的儿童正处于感知运动和前运算思维时期,他们对问题的考虑还是自我中心,按照自己的想象去招待规则。 2.他们的行动易冲动,感情泛化,行为直接受行动的结果所支配,道德认知不守恒。 他们并不真正理论规则的含义,分不清公正、义务和服从。他们的行为既不是道德的,也不是非道德的。 (一)前道德阶段(无律阶段)(0-3岁) 前运算思维时期,还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 特点: 1.单方面的尊重权威,有一种遵守成人标准和服从成人规则的义务感。 a:绝对遵从父母、权威者或年龄较大的人。儿童认为服从权威就是“好”,不听话就是“坏”。 b.对规则本身的尊重和顺从,即把人们规定的规则看作是固定的,不可变更的。 (二)道德实在论阶段(他律阶段)(3-7岁) 2.从行为的物质后果来判断一种行为的好坏,而不是根据主观动机来判断。 例如,认为打碎的杯子数量多的行为比打碎坏子数量少的行为更坏,而不考虑有意还是无意打碎杯子。 3.看待行为有绝对化的倾向。 道德实在论的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总是抱极端的态度或者完全正确,或者完全错误。 对偶故事: 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听到有人叫他吃饭,就去开吃饭间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张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茶杯,结果撞倒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 有个男孩名叫亨利,一天,他妈妈外出,他想拿碗橱里的果酱吃,一只杯子掉在地上碎了。 问:哪个男孩犯了较重的过失? 皮亚杰发现,6岁以下的儿童大多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重,因为他打破了较多的杯子;年龄较大的儿童则认为第一个男孩的过失较轻,因为他的过失是在无意间发生的。 4.赞成严厉的惩罚,并认为受惩罚的行为本身就说明是坏的,还把道德法则与自然规律相混淆,认为不端的行为会受到自然力量的惩罚。 例如,对一个7岁的孩子说,有一个小男孩到商店偷了糖逃走了,过马路时被汽车撞倒,问孩子“汽车为什么会撞倒男孩子”,回答是因为他偷了糖。 在道德实在论的儿童看来,惩罚就是一种报应,目的是使过失者遭遇跟他所犯的过失相一致,而不是把惩罚看作是改变儿童行为的一种手段。 皮亚杰认为儿童大约在7-12岁期间(具体运算阶段)进入道德主观论阶段。 特点: 1.儿童已认识到规则是由人们根据相互之间的协作而创造的,因而它是可以依照人们的愿望加以改变。 (三)自律或合作道德阶段(7-12岁) 2.判断行为时,不只是考虑行为的后果,还考虑行为的动机。 研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