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诗歌的目睹下.doc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在诗歌的目睹下.doc

在诗歌的目睹下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以来,在弥漫于诗坛和知识界的“现代主义热”渐渐消散之后,一位来自前东欧的真正的大师出现在中国诗人面前,他就是切斯瓦夫?米沃什(Czeslaw Milosz)。   米沃什1911年生于当时属波兰领土的立陶宛,二战时纳粹德国占领波兰期间曾参加抵抗运动,他所经历的一切,促使他以笔来叙述二十世纪人类的噩梦(我难以忘怀他那但丁式的笔触:“街上机关枪在扫射,子弹把路面的鹅卵石打得蹦了起来,就像豪猪身上长的箭刺”);战后,米沃什出任波兰驻美、法外交官,但他于1951年选择了自动离职,此后旅居巴黎,自1960年起定居美国,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斯拉夫文学,直到生命的晚年。米沃什的诗感情深沉、视野开阔,以质朴、诚恳的语言形式表达深邃复杂的经验,有一种历史见证人的沧桑感。1980年,这位被称为“另一个欧洲的代言人”,因为“在自己的全部创作中,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揭示了人在充满着剧烈矛盾的世界上所遇到的威胁,表现了人道主义的态度和艺术特点”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正因为这个诺贝尔文学奖,米沃什进入到中国诗人的视野。《世界文学》等杂志相继介绍了他的诗,外国文学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外国诗》第5辑上刊载的他的一组诗(绿原译)和诗歌自传《诗的见证》(节选,马高明译),则进一步加深了我们对这位诗人的印象。但米沃什真正对中国诗人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却是在1990年代以后。为什么呢?也许正是人们的时代经历使他们意识到这样一位诗人对他们的意义:      在恐惧和战栗中,我想我要实现我的生命   就必须让自己做一次公开的坦白,   暴露我和我的时代的虚伪…      这种看似直白的诗,却对那时的中国诗人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力量。这使他们意识到那由时代和良知所赋予的艰难使命,也意识到他们自己要在写作中去努力“实现”的一切。的确,在1990年代初那些难忘的时日,重读《诗的见证》,它的几乎每一句话都对我产生了一种震动:      “我将本文命名为《诗的见证》,并非因为我们目睹诗歌,而是因为它目睹了我们。”      这就使我想起了杜甫的千古名句“国破山河在”。富有力量的正是一个“在”字――那养育了一代代生民的祖国山河正是一种“无言的存在”:不仅是我们在眺望它,也是它在“目睹”着我们。它无言地目睹着一切,并使一个诗人一夜间白了头。   我想,正是被置于这样的“目睹”之下,中国1990年代的诗歌重新发出了自己的声音。同时,米沃什的这句话,经过传播,也直接变成了“不是我们目睹了诗歌,而是诗歌目睹了我们”,在诗人们中间流传开来。   这里,很难对米沃什做出全面的评述。实际上,这是一位深邃复杂、难以为我们所穷尽的作家。记得多年前有一次和西川谈到米沃什时,西川甚至说在他那里体现了一种“邪恶的智慧”。这里,我只谈印象最深的几点,比如说米沃什诗中的那种沉痛感。他的那首以烧死布鲁诺为题材的名诗《鲜花广场》,就含有这种对历史的沉痛。米沃什是1943年在华沙写下这首诗的,他所经历的大屠杀和流放,他所目睹的对罪恶的欢呼或默许,使他看清了几百年前究竟是什么发生在罗马的那个广场上:那带着人类皮肉焦糊味的黑烟尚未消失,看客们“已回到他们的酒杯旁”,或是继续同集市上的小贩“讨价还价”!多年之后,纪念者也许会到来,但他们在这里读到的,不过是“在火堆熄灭前已诞生的遗忘”!   还有什么比这更能显现出人类历史可怕的真相,更能刺伤一个人的良知呢?   也许,米沃什就是从这里意识到一个作家的职责,那就是通过发出属于人类良知的声音,“保护我们免害于巨大的沉默”。   因此他不能安于那种先锋派的修辞游戏,也不能安于如他所说的“我们不曾以绝对的爱,超乎常人能力地,去爱萨克森豪森的可怜的灰烬”的“那种悔恨”。这使他选择了一条艰巨的、需要以火和剑来开辟的写作道路。   当然,米沃什的力量并不仅仅在于其道德勇气。记得前些年在中国知识界流行着另一位东欧作家的一句话“活在真实中”。但是,在这样一个时代,谁能以“活在真实中”自诩?“活在真实中”,即意味着“活在压力下”,或者说“活在矛盾中”、“活在问题中”。   因而经常发生在米沃什诗中的那种自我拷问,对我来说就具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在一首题为《诱惑》的诗中,诗人写到他来到山坡上眺望星空下的他的城市,并带着他的“伙伴”――他那凄凉的灵魂。这首诗就这样带着一种自我对话和争辩的性质。诗中的诗句“如果不是我,会有另一个人来到这里,试图理解他的时代”,也深深地感动了我。是的,我最认同的就是这里的“试图”二字。面对一个时时超出了我们理解之外的世界,这种“试图”,是艺术的全部难度所在,但也是一个作家的勇气所在。是他的勇气所在,但也是他的全部诚实和智慧所在。   米沃什的诗,就这样带着历史赋予的重量和全部复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