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浅析.docVIP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浅析.doc

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浅析   学生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外在客观因素,主要是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的产生因素却要复杂得多;它不仅包括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因素,还包含了历史因素、文化分歧、风俗习惯等诸多因素。通过本地社会各层面的大量调查,现将少数民族地区学生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因素浅析如下。      1 历史原因      我所在的地区,是从奴隶社会直接过渡到新中国,是五所四司三码头的辖地,各民族混居于此,民族矛盾、各势力间矛盾、家族矛盾错综复杂。奴隶主抢娃子使得民族矛盾加剧,历史上曾酿成数次大规模的民族械斗,形成了很深的民族隔阂。少数民族谚语石头做不得枕头,汉族做不得朋友。民族隔阂可见一斑。辖区内各势力盘根错节,为势力、奴隶、财产、尊严、面子相互打冤家。一时间狼烟滚滚,流血不断。各家族、各势力结下了很深的矛盾。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曾因世仇而发生过灭门惨祸。各家族、各势力中人民也不是平等生活的,而由奴隶主人为的分为三六九等,以彝族为列:分为头人、黑彝、白彝、娃子等,特别是黑彝的特权地位到今天仍未完全消除。这种血统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民族团结。虽说经过新中国几十年的改造,民族融合形成了主流,但历史的成见太深,各种矛盾一时还无法完全消除。      2 文化分歧      解放前, 少数民族地区多种制度并存,文化传统各异。以汉族为代表的外来移民信奉儒家文化,彝族为毕摩文化,蒙族则独树一帜维系母系氏族……。谁也同化不了谁,谁也统治不了谁。汉族生活的社会已是封建社会,其他少数民族还停留在奴隶社会,文化差异势必产生阶级矛盾;而旧中国统治者推行以蛮制蛮政策,更加激化了各民族间的阶级矛盾。长期以来各民族间缺乏交流,缺乏了解,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各兄弟民族间友谊的发展。现在,火把节彝族年都促进了各民族间交流,但传统与现代的隔膜恐一时还无法消除。      3 风俗习惯的差异      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习惯,都应得到相应的尊重。但由于缺乏了解而嘲笑,乃至引起误会,甚至拳脚相加。少数民族披披毡穿大裤脚被嘲笑是老土,喜欢吃牛羊肉被嘲笑为茹毛饮血,留天菩萨被嘲笑为异端,亲人有病做毕摩被嘲笑为迷信……岂不知各民族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积淀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内涵,不被了解、缺乏交流而已。但往往风俗中的禁忌便成了摩擦的导火索。      4 家庭环境因素      少数民族都好客而豪爽,好烟酒,性情粗犷而不受拘束。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很容易养成先辈的性格。克制力差的到学校便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滋生,引导不当便会产生对立情绪,而家普遍离校较远,很难及时和家长沟通(通过问卷调查,攻击性行为学生有很大一部分家住二半山以上,交通闭塞,经济落后)。久而久之,多次的反复成了必然。由于家庭条件差,往往产生自卑心理,这种自卑又用过度的自尊来掩饰,表现在个性行为上显得冲动、暴躁。这种学生往往对外界的诱惑缺乏免疫力,极度虚荣,好攀比,很容易聚集成堆,以不正当的手段获起钱财,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与之相对的一类家庭经济条件较好,家长忙于挣钱,对子女千依百顺,久而久之养成了他们娇纵的性情,在什么情况下都吃不得一点亏,受不得一点气,伤不得一点面子,在学校以大哥大姐自居(在攻击性行为问卷调查中,就曾有两位同学因生日请客攀比而发生冲突)。另一类家庭是缺失家庭。它包括父母犯罪家庭、单亲家庭、农民工家庭。这类家庭子女由于缺失了爱,性情显得比较偏激(有的还显得愤世嫉俗),家庭教育的形同虚设,往往使他们混迹社会,受社会上不三不四的教唆,在校发生攻击行为,在外作奸犯科。总之,由于家庭中成员的品行不端,身教言教差;只养不教、重养轻教;无原则溺爱和野蛮粗暴失度;要求不一,互相抵消等的消极影响,为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产生创造了条件。      5 社会环境因素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与人交往也不断增多,社会上某些剥削阶级的思想意识和生活方式,对学生影响深远。大众媒体中报道的违法犯罪行为,低级庸俗、黄色下流的坏书,对学生产生攻击性行为提供了效仿的具体形式。在商品经济大潮的滚滚红尘中,控制力差的学生容易迷失自我,希望不劳而获的思想腐蚀着他们的心灵,勒索、抢劫则是校园攻击行为的具体表现。网吧是他们寄托心灵的虚拟世界,彩票则让他们幻想一夜暴富;各种营业娱乐场所不负责的接纳未成年人,一些不负责的媒体报道……都让他们肆无忌惮,变本加厉。而学校不具备行政行为,往往只能望洋兴叹。      6 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工作中,教育观念的滞后和错误,思想方法的片面,教育方式的简单化,不能经常、及时地与学生沟通,对问题的处理过于表面化,做不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没有从心灵深处触动学生,总是抱着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