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书论考察书法学习上之若干问题.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书论考察书法学习上之若干问题

從書論考察書法學習上之若干問題 執筆問題 執筆源流簡析   有關執筆技法之討論,代有名篇,所述觀點,亦時見扞格,後人各摭一詞,互為較勁,遂致異說紛紜,莫可究詰。今欲探討問題,須先明原委,茲略述如下。書法藝術成立於魏晉時期,有關執筆經驗之傳述亦始於此時,唯時人席地而坐, 懸腕操觚而書,對於執筆並無嚴密規範,如舊題《晉衛夫人筆陣圖》等篇,率多屬於原則性之描述。入唐以後,一則因為楷書漸趨穩定,書家收斂心力於既定結構內勾心鬥角,於是計指較腕,法則乃出;一則相應於高桌之使用,世人伏案而書,耳目所接,莫非案頭尺幅之間,遂逐漸措意於指、腕、手之細膩動作,執筆方法乃成定式。韓方明《授筆要說》首為發凡,提出「雙苞」(按即雙勾)執筆法,並以「抅、擫、詰、送」四字分屬五指。約當同時,又有盧撰成《臨池妙訣》與韓說相呼應,兩文且牽連名家多人,足見此法流傳有緒,為中唐書人所普便採行。唯文中略及筆管轉動問題,隱寓了運指與轉指傾向,遂致此後執筆之法分途:一派主轉運,以晚唐林蘊《撥鐙序》之轉指說以及《翰林密論》之運指說為代表,歷南唐後主、宋代蘇軾,以至於清代劉墉、包世臣而臻極致。一派承「雙苞」,由晚唐陸希聲改良歸納為「擫、押、鉤、格、抵」五字,捨曲就直,廓清韓、盧之說,其功至偉,堪稱為劃時代之貢獻,其後陸法為書家所沿用,儼然成為執筆法之主流。近人沈尹默《執筆五字法》,潘伯鷹〈〉 大指、中指夾筆,己自成書,然患其氣浮而不沉,體超而不隱。又患腕平則筆鋒多偃向右,故以名指擫之使左。又患其擫力推之使外也,則以食指擫之使內。四指爭力,勢相蹙迫,鋒自然中正渾全,掌自虛,腕自圓,筋自反紐,而通身之力出矣。   讀者試依康氏所示方法執筆,鮮有不被難倒者。原因在於它既要求「腕平」,是「杯水置上而不傾」的絕對水平,同時又要「掌豎」,務使「大指橫撐而出」的垂直豎立,兩難交違並至,手腕已覺彆扭;又因補救平腕所致筆鋒之右倒,乃強令名指擫之使左,以期「四指爭力,勢相蹙迫」,康氏之「蹙迫」二字,適足以道出此法全然違反手臂生理自然之處。雖然,扭曲生理,未必即非,如何紹基自言以「迴腕法」作書,書未成而通身皆汗,仍不害其為一代大家是也。然迴腕之法主張鮮明,任誰一望即知其難,而康氏「平腕法」猶有過之之難,獨不見有人特別提醒,反倒人云亦云,據以為千古不傳之祕者多,寧不可惜。書論中類此憑一己獨到之創獲而發為文章者不少,在書家本人尚不足為病,旁人學之,鮮有不效捧心之顰者,足為識者所戒。   然則,康氏所傳可謂「立異」之法歟。今更言其與傳統「雙鉤法」立異之處:(一)康云:「食指、中指、名指,層累而下,指背圓密」,與「雙鉤法」中指名指夾管,而造成指背有缺角者不同;(二)康云:「四指爭力」、「筆在四指之間,轉動空活」(另見〈執筆〉章),則是大指在內其他各指在外,五指分作兩起執筆,與「雙鉤法」以小指抵住名指,再以名指上節背面格筆向外,五指分作三起執筆不同。此處實為康氏擷取林蘊《撥鐙序》指法形態而成者,然二法究屬同源而異派,因「撥鐙」主轉指,且毋須「平腕豎掌」也。   究竟康所發明「平腕撥鐙法」(姑擬其名如此)有何蹊蹺?原來,康氏曾因運指作書,虛枉不少時日,乃轉而欲將害他不淺的「指力」提昇為「全身之力」以為矯枉。於是不憚痛苦地「筋皆反紐」、「抽掣肘及肩臂」、「若饑鷹側攫之勢」,如此極意描摹執筆時肌肉之緊繃狀態,如康氏者,可謂空前絕後。康氏何苦紛紛為?曰:爲臨寫「古碑」也。古碑為何?南北朝碑也。蓋康氏論書,「寶南備魏」,而彼南北朝碑上刀筆石疊,或因人為雕琢,或因天然剝損,有書丹所無法達到之方峻渾厚處,欲追求此一效果,運筆法之新創(如包世臣「始艮終乾」法等詳後),固屬必要,而執筆法之相應改易,亦不可少。康氏「平腕撥鐙法」實爲摹寫南北朝碑而發也。學者倘能勉強學得髣髴,於臨寫魏體楷書或許有效,設若以之為常法,則不免事倍而功半矣。 有關「實指虛掌」問題   「雙鈎法」除五指各有所司外,尚有「實指虛掌」原則。自力學角度觀之,實指,使五指渾然一體,臂力傳輸至指,不致因指頭支離而形分散,猶如手握刀鑿,鬆它不得;虛掌,使掌心空如握卵,圓,則有活勢,具有外撐之張力,猶如蛋型建築為力學之極致然。   明乎此理,再看也是一部影響甚鉅的論書名著:包世臣《藝舟雙楫》所述執筆法,云:    今小仲之法,引食指加大指之上,置管於食指中節之端,以上節斜鉤之,    大指以指尖對中指中節拒之,則管當食指節灣安置如床。大指之骨外突,    抑管以向右;食指之骨橫逼,挺館已向左,則管定。然後中指以尖鈎其陽,    名指以爪肉之際拒其陰,小指以上節之骨貼名指之端,五指疏布,各盡其      力,則形如握卵,而筆鋒始得隨指環轉,如士卒之從旌麾矣,此古人所謂    變鈎者也。 問題在於「引食指加大指之上」句。試問,以大指與中指相對擫管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