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当代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doc
当代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
河南曲剧自1926年登台至今,已有八十五年的历史,如今它是河南地方戏的第二大剧种。在其发展的最兴盛阶段,专业剧团数量在全国300多个剧种当中排列第十,流行到了新疆、内蒙、甘肃、台湾、安徽、湖北、山西等13个省(区),基本上覆盖了整个河南。很可惜的是,当历史的车轮行进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河南曲剧辉煌不再,处于风雨飘摇的境地。为什么当年全国排名第十的剧种现在却是日薄西山、步履维艰呢?我想,除了整个戏剧大环境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一个因素还是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出现了偏差了吧。
河南曲子大体有两部分组成,即大曲和小令。大曲,格律严谨;小令,曲式灵活。大曲,在某种程度上曾受到知识阶层的沾染或加工;小令却长期风靡于桑间陌上,似乎与农民的关系更深。基于此,我认为曲剧在早期的发展阶段可以说是雅俗共存的,但因为社会的生产力相对落后的根本原因,俗的成分占据了上风,故而更受农民和市民的欢迎。从今天我们多能看到的演出剧目上就能推断出来。例如,《贤良女劝夫》、《小寡妇上坟》、《恶婆婆》、《小姑贤》、《胡二姐开店》、《李豁子离婚》、《锯大缸》、《周老汉送女》、《安安送米》、《白玉簪》等等。世俗化的演出剧目决定了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即曲调灵活善变、自由散漫,风格大喜大悲、乡土气息浓郁。同时,曲牌也决定了演出剧目的定向,比如【五更调】【打枣杆】【罗江怨】【寄生草】【哭皇天】【银扭丝】【挂枝儿】【山坡羊】【呀呀呦】【太平调】【步步娇】【边关】【马头】【一串铃】【莲花落】【满江红】【小桃红】【石榴花】【绣荷包】等等。这戏曲牌更适合表现古代妇女们的愁思感、凄凉感、哀怨感、控诉声。
在河南曲剧的发展过程中,可以说是物竞天择、大浪淘沙,有不少曲牌已经很少使用,甚至绝迹,今天用的比较多的有【阳调】【诗篇】【书韵】【大汉江】【小汉江】【上流】
【银扭丝】【剪剪花】【打枣杆】【落江】【北柳】【阴阳句】等等。同时,这也说明需要当代的曲剧音乐工作者挖掘整理这些即将或者已经失传的音乐唱腔,重新创造出新的曲剧音乐唱腔,以此来丰富曲剧的声腔艺术。
河南曲剧在新中国成立前,演出剧目不多,音乐唱腔比较粗俗,格调不雅。自新中国成立后到上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是河南曲剧发展的鼎盛阶段,可以说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一批知识分子介入进来,开创了河南曲剧的新天地。这个时候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演出剧目、一段段经典的优美的曲剧唱腔、一代代优秀的表演艺术家。比如,张新芳的《陈三两》《秦香莲》《荆钗记》,王秀玲的《风雪配》《红楼梦》《掩护》,海莲池的《卷席筒》《薛刚反唐》《赵氏孤儿》,马琪、周玉珍的《寇准背靴》,马琪的《洛阳令》,周玉珍的《小二姐做梦》,王荣光的《刘备哭灵》,牛长鑫的《困皇陵》,胡希华的《屠夫状元》、《李豁子离婚》,高桂枝的《江姐》,张晓风的《泪洒相思地》《无名草》,谢禄的《下陈州》等等。广为流传的经典唱腔有“陈三两迈步上公堂”、“陈奎好比一只虎”、“那封书信多牵强”、“命薄恰似霜前草”、“今日是我出闺的前一晚上”、“谯楼上一声声更鼓响亮”、“侯门公府果然不寻常”、“离潇湘出绣帷来把花葬”、“梅花篆字教会了你”、“小仓娃我离了登封小县”、“抱娇儿止不住悲声大放”、“老伯待我情意重”、“老寇准暗跟踪”、“小二姐睡呀睡不着”、“骑毛驴洛阳去上任”、“杀猪杀到约出山”、“爹爹爹爹连声唤”、“娘娘銮驾好威风”、“小青妹且慢举龙泉宝剑”等等。戏依腔生,腔以戏存。
我本人认为,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在其发展的鼎盛时期是完全正确的,没有走偏。演出剧目反应的内容扩展到了社会的多个阶层,已经突破了早期的瓶颈,在保持世俗化的大前提下又高雅化了,基本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局面。这样,曲剧的音乐唱腔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在继承传统音乐唱腔的基础上,大胆革新,创造出了新的曲剧音乐唱腔。以上所列举的多位曲剧名家所留下了的经典唱腔段子就是最好的例证。这些段子,既有浓郁的曲剧韵味,又与老的唱腔旋律不同,是那么地新颖别致、细腻优美,令人陶醉、令人迷恋,多少年来广为传唱,成为曲剧的标志性音乐唱腔。这样的改革是成功的,为河南曲剧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为今后河南曲剧音乐唱腔的走向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假如河南曲剧的音乐唱腔走向一直沿着这个正确的走向前进的话,那么河南曲剧也许就不会像今天这样没落。这些年来,河南曲剧的音乐唱腔走向了两个极端:一个是保守地继承传统音乐唱腔,这反映在继承老的演出剧目和移植外剧种的演出剧目上,所设计出来的音乐唱腔过于传统陈旧、简单粗俗,已经完全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被广大观众所厌倦。例如,我们所看到的移植豫剧的《穆桂英下山》、《杨八姐游春》等戏;另一个是盲目地改革,所设计出来的唱腔没有曲剧味,听起来像歌剧,但又不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