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承担起匡正文风的使命.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学︰承担起匡正文风的使命

文学:承担起匡正文风的使命(文论天地) ——文风漫议 陈歆耕 《 人民日报 》( 2011年10月18日 24 版)   文风往往能透视世道人心,文风也往往能折射出一个时代的风气。   在中国,很多作家是不好意思出全集的,即使出也是经过筛选的有意“疏漏”的不完全“全集”。不信,请把自己30年前的作品翻检出来重读一下,看看当时的语言、文风如何?文学的质地是否纯粹?是否经得起用现在的眼光重读?这番感慨就来自于我本人。前些日子整理旧书,无意中翻出若干年前“文艺青年”时期发表文章的剪贴簿,仔细一读,羞惭得简直无地自容。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章是刊登在某省报的评《水浒传》的杂文,那观点显然是从当时最流行的一本时政类杂志《学习与批判》中“借鉴”过来的;在一篇短篇小说中,人物说着这样的话:“加紧锻炼,要把林彪、‘四人帮’丢了的时间夺回来……”生活中的人物会这样说话吗?明显是生编硬造出来的。但用这样的语言写作且能刊发,显然跟当时整个报刊的文风有关。   坏的文风特征很容易识别,无非“假大空”而已。而一种优良的文风又有什么鲜明特征呢?其实也就是鲁迅当年在《作文秘诀》中说过的“有真意、去粉饰、勿卖弄”而已。   文风问题不是个新鲜的话题,历朝历代几乎都有人谈过。把胡适的那篇文章《文学改良刍议》翻开重读一遍,几乎就是一篇向陈腐的八股文风开刀的宣言书。可以说,五四新文化运动即肇始于文风的变革。毛泽东的那篇《反对党八股》,对文风问题有透彻论述。那么,今天我们还来谈文风有其必要吗?一篇毫无新意的谈文风的文章,其本身岂不成了不良文风的标本?答案是不良文风问题为害久矣,不良文风在当下仍然为害甚烈,未得到有力有效的匡正。   恶劣文风之所以如过街老鼠,须时时喊而打之,一是因为它如病毒般具有超强的生存能力,往往能通过变更自身的“生成方式和分子结构”,以对抗各种抗生素对它的杀伤。“文革”中“小报抄大报、大报抄梁效”的千报一腔的文风,虽因人们深恶痛绝而早已销声匿迹,但它的实质仍以隐性的方式继续存活着。诸如高层领导一说重视文化软实力建设,则许多官员虽未必明了“文化”的含义,却几乎口不离“文化”,什么玩意儿都往“文化”这个筐子里装。我们做一件事,是什么就是什么,有必要将所有的事情都烙上“文化”的印章吗?举办类似龙虾节、螃蟹节、美食节等等,举办就是了,大可不必都要在后面加上“文化”的后缀。“螃蟹”且“文化”,真有点让人捉摸不透该如何“文化”,是该学螃蟹“横行”的霸气?还是该用葱姜醋来消化它鲜美的蛋白质?我们需要的是拿出有创意的解决问题之道,而不是将一种概念当作时尚标签到处贴。但有的官员,不说“文化”就似乎觉得落实领导要求不力,就显得落后,就好像“没文化”了。这种简单跟风表态式的风气,与当年的“小抄”与“大抄”又有何异?   坏的文风又有如病毒般具有超强的复制能力,它往往会渗透到各个需要文字表达的领域。在新闻报道中,则假新闻不绝,“假”得越来越离谱。缺少可靠信息源的传闻,报纸也敢刊登。“疑似”、“可能”、“据传”这类字眼居然频频出现在新闻报道中。为了吸引眼球,不存在的事件也敢凭空编造。在新闻报道中还有一种“假”不易为人所觉察,那就是随意拔高。一件普通寻常事,在记者笔下被妙笔生花到不寻常的思想高度。在学术研究界,则“抄”风肆虐,不仅“抄”观点,连原文也据为己有。抄袭者的脸皮越来越厚,抄而不承认,抄而不道歉,一抄而再抄。在文学艺术创造领域,则表现为跟风复制,什么好卖,什么畅销,就“复制”什么。官场小说热销,则一批官场小说纷纷出笼;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受追捧,随后一系列《XX那些事儿》充斥书店、书摊;在各种新书的研讨会上,空话连篇、胡吹乱捧的阿谀溢美之词,从与会者口中滔滔而出;在创作中,更深层次的问题是思维方式、语言表达的去个性化。我们在阅读甲作家与乙作家或丙、丁……作家的作品时,发现他们虽然拥有不同的生活经验和经历,写出的作品叙述风格却惊人的相似。曾听到广东女作家张梅说起她参与中英作家联合写作的一次经历:中英两国各有四名作家,同时从北京乘火车去重庆,然后各自写下旅途感受,合成一集交出版社出版。她发现,四位中国作家的构思、叙事角度、文字风格几乎是一个“模子”浇出来的……当一位业余老年人舞蹈团的老人,在电视节目上说出要“通过舞蹈唤醒民众”的豪言壮语时,我发觉一种惯说大话的文风已成为很多人的“集体无意识”。   意大利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上世纪80年代,曾尖锐地指出“一场瘟疫已传染了人类最特殊的天赋——对文字的使用。这是一场祸害语言的瘟疫,它体现于丧失认知能力和直接性;变成某种自动性,往往把一切表达都简化为最通用、划一和抽象的陈套,把意义稀释,把表达力的棱角抹去,把文字与新环境碰撞所引发的火花熄掉”。他批评“人们总是随意、粗率、马虎地使用语言,而这使我痛苦得难以忍受”。他把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