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年第2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总第 181期
No 2 2()l4 JinanJournal(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s) Sum No 181
少数民族文学 :身份话语与主体性生产
姚新勇
(暨南大学 文学院 ,广东 广州 510632)
[摘 要]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在其当代六十年的建构史中,被给予了 社“会主义民族文学”、“民族的民
族文学”以及 “后殖民弱势文学”三种身份定位。它们都是不同语境下话语的主体性生产的结果。通过历史
的梳理与西方相关理论(尤其是后殖民身份话语、德勒兹等的“弱势文学”理论)的深入对话,我们既可能有效
地破除困扰于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领域中的简单性、本质化的认识误区,同时也可能从此一特定角度出发 ,推
动中国文艺理论建设与世界对话的水平。
关键词] 少数民族文学;身份;主体 生产
中图分类号] E9 [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或简称为 “民族文 身份(Identi~)定位这一重要问题,则被长期放
学”)自新中国开始明确建构起 ,已经走过 了半 逐;且不说有关少数民族文学特性的思考和对
个多世纪的历史 了,并且成为了中国文学重要 于少数民族文学或特定族裔文学独特身份意识
的组成部分之一。但是 “什么是少数民族文 的强调等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就是从话语建构
学”这一基本 问题 ,好像还缺乏深入、系统 的理 的角度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建构的思考,也
论分析。它只是被不言 自明地表现为少数民族 没有真正明确地意识到这一问题 。而深度理
文学 已大致确定 了的情况下,怎样处理一些具 论思考的缺失 ,则又相 当程度地影响到 了对于
体的跨界文学现象的归属问题。比如老舍应该 少数民族文学或少数民族意识的本质化、偏激
算是满族作家还是汉族作家,再如张承志的 《黑 性的认识,这既不利于少数民族文学本身的健
骏马》究竟算是蒙古族文学还是回族文学抑或 康发展,也不利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关系
一 般性的中国文学,还有应该怎样处理跨界民 的建设。
族文学的国籍归属问题等等。为了解决这些问 本文将 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的“界定史”
题 ,20世纪五六十年代 就提出了一些具体的 作为基本线索,通过引进相关的西方理论,围绕
界定标准和解决思路。但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学 着身份 /认同(Identity)的建构这一焦点,给予
本身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被给予过哪些不同的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这一概念 以切实的话语建构
[收稿 日期] 2。13 08 11
[作者简介] 姚新勇(195一 ),男,广东潮州人,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① 下文 ××年代的简称,均指2O世纪××年代 。
② 从话语建掏的角度反思少数民族文学学科的建构,吕微和姚新舅有一定的代表陛。可参见吕微 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史研究:国家学
术与现代民族国家方案[J]民族文学研究 ,2Oo。(4);姚新舅 追求的轨迹与困惑—— “少数民族文学”建构 的反思 [J]民族文学
研究,2O硝(1)
③ 对于少数民族文学的定位,既表现于理论性或近似理论性的言说,也包括具体创作时作家的心理或下意识的定位,而这两者的演变
时序并T,A--致,这里的讨论基本是从少数民族文学批评理论的相关言说进行的。
④ IdentiV一词的含意相当多,包含身份、认同、特性、一致性等等。本文主要是在身份和认同两个含义上使用该词。
第 36卷 第2期 暨南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3
性的考察。因此 ,本文所讨论的与其说是少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