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

宏观把握思路,微观品读语言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一中收录了曹文轩的“摄影散文”《前方》。江苏不少高中语文老师都教过,笔者也与同事们一起讨论、教读过。实际生活中,老师们对待本文有这么几种态度:其一,看图说话,小学生就会的作文形式,高中生了,不必多讲;其二,讲这类文章对应试没有什么益处,把词语讲一讲就行了;其三,文章太深奥、太玄虚,讲了学生也不懂,不如不讲;还有,现在讲究整体感知,不纠缠细枝末节,了解个大致思路就行了…… 以上具有代表性的看法确有偏颇。其实,这篇文章是很有意味的,值得我们老师细细研究,深入思考。先别谈怎么讲课,教师首先得理解得深一点,透一点,活一点。至于怎么向学生讲解,那是其次才需要考虑的问题。所以,笔者一直认为,高中语文“教什么”比“怎么教”重要得多。现在有些老师赶时髦似地翻新花样地教,似乎轰轰烈烈、精彩纷呈,其实是外强中干、虚有其表,对于“教什么”这个第一要着却忽略了,这是一个十分错误的潮流。笔者没听说过鲁迅、叶圣陶、朱自清、夏丏尊、吕叔湘……刻意渲染、标榜“怎么教”,玩弄什么新名词,倒是这些一代宗师“教什么”的佳话流传永久。陶行知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侧重于“教学内容”“学习目的”而非教学技巧。国学大师陈寅恪关于“教什么”的原则颇值得今人崇仰:“书上有的不讲,别人讲过的不讲,自己讲过的也不讲。”侧重内容,优质高效,不图虚名,真做学问。诚然,笔者并非完全否定教学技巧,而是认为应在完全吃透教学内容的基础上讲究技巧,不能本末倒置。 教读《前方》,从总体上看,首先应了解何为“摄影散文”。“摄影散文”是由照片和文字构成的。这种文体兼具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优势,照片具有视觉性、直观性、瞬间画面的逼真再现性等特点,散文具有运用语言来描摹对象、表情达意的自由度。散文可以不受影像的制约,联想翩翩,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画面与文字两者互相影响,互相补充,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这种文体兼有直观性和自由度两大优势。据此引导学生审读教材上的照片,应着眼于照片的整体特征和人物的细节特征,品味出其中蕴含的丰富内容——一辆斑驳的汽车,塞了满满一车的人;几双凝望前方的眼睛,眼神中传达出盼望、狐疑、迷茫、忧虑等复杂的内容。 先从宏观角度观察,这篇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一是引子——由照片引发,二阐述面对照片的感悟,三回应照片。但是,仅仅达到这种认识程度还是很肤浅的,一点都没有深入下去。我们不能借口“整体感知”来掩盖“理解浅薄”。 阅读难点与理解关键在于文章第二部分,作者阐述了四层意思。 其一,“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第2~7段)(想离家);其二,“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第8~9段)(在路上);其三,“人生是一场苦旅”(第10段)(一场苦旅);其四,关于“人的悲剧性实质”(第11段)(走向前方却又思念家)。 再概括一下,本文思路是:想离家——在路上——一场苦旅——思念家。 以上工作属于分析概括文章思路的工作,这是阅读分析文章必不可少的一环——江苏高考语文学科年年考到文章的思路分析,其他各省高考语文试题也经常触及此——但是,仅仅有这个概括还不够,下面还要对这几层意思逐一分析,在分析时,又不能离开文本,不能离开微观角度的语言分析与品读。 第一层意思:“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欲望”。为什么这么说呢?与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类比,人类有史以来就喜欢迁徙,人有离家远行的“习性”(第3、4段);外面的精彩世界“诱惑”人离家,离家可以获得“生命的快感”(第5段);当然,有的离家也是出于“无奈”(第6段);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对前方存有“幻想”(第7段)。概括起来讲,原因就是文中的四个关键词“习性”“诱惑”“无奈”“幻想”所表达的内容,有的主动,也有的被动。“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就是他们艰辛离家情形的生动写照,惟其艰辛,愈见本能之难以改变、欲望之异常强烈。 第二层意思:“命运把人抛到路上”。这一层是就抽象的意义而言的。人的内心深处都有无家可归的感觉,在外流浪者不必说,在家的人因心中有目标,似乎仍在路上,无家可归,究其实质是心灵没有“归宿”。 理解这一层次有难度。作者说: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点说。这里有必要向学生讲清楚,什么叫“形而上”,不能以己昏昏,使人昭昭。提问学生,学生学过政治常识,他们都一致地解释:“形而上”就是“形而上学”,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方法论。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于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这样的套话是解决不了实质问题的。其实,再追问一下,为什么这种世界观或方法论或思维方式取名为“形而上学”呢?怎么不取诸如“片面观点”“机械学问”“荒谬思维”之类的名字呢?这就需要教师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