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被遗忘的中国古代空间秩序要点.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地方:被遗忘的中国古代空间秩序要点

地方:被遗忘的中国古代空间秩序崔天兴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摘要:“地方”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不仅具有很高的地理学价值,而且具有很高的人文价值。中国先民在探索社会的空间秩序时,选择了方形结构。故地道方,是人文地理,是思想成果,是文化成果。明末清初,“地圆说”逐渐盛行并替代了地方说,并形成了思想的断裂。关键词:古代中国地方空间秩序立杆测量说陌生人见面常常会问:“你是什么地方的?”或者“你来自何方”等一类问题?被问者也常常不假思索的作出回答。但“地方”的确切含义是什么,是我们日常逻辑中常常忽视的一点?明末清初,“地圆说”逐渐盛行并替代了“地方说”,但在日常空间实践中,“地方”概念一直延续下来。时至今日,“地方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尊严和意义,我们再次碰到地方这个空间概念的时候就失去了应有的敏感性,但以“地方”概念为主要载体的堪舆术却一直实践到今天,在民间还具有很强影响力。“地方”概念的发现和实践有明确线索的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营建空间秩序的实践。一、“地方”的概念地方是指地形方,是中国古代先民对大地规划为矩形形状的一种认识,常常被概括为天圜地方。也有学者认为地方是指并不是正方形或长方形,而是平平正正之谓。这种认识虽着眼于地理知识的客观准确性但却忽视了古代观念的文化价值。许慎《说文解字·第八》:方,并船也,像两舟省总头形。凡方之属皆从方。方在甲骨文写作“”,许进雄认为“方”是头部有两齿分歧的农具象形(或高厚犁头的侧视),与其同样构造的字有旁、耤等。方在《汉语词典》中共有35个义项。在这35个义项中,方与本文相关的有三个含义:(1)邦国:叶玉森指出,殷人称国为方,如土方、马方,羊方等,均国名。(2)方向:东、南、西、北四方,如《甲骨文合集》14924版的武丁时期的牛胛骨记事刻辞和14295版龟腹甲刻辞。(3)矩形:如方形,地方;(4)矩形;在商代甲骨卜辞没有出现,推测可能为“匚”演变而来的。方由矩形引申为方正、正直等义。而匚,《说文解字·第十二》:受物之器。此其器盖,盖正方,如此作者,横视之耳。直者其底,横者四围,右其口也。《广韵》曰受一斗曰匚。按口部云囿规也。今人皆作圜,作圆。方本无正字,故自古假方为之。匚有矩形,固可假做方也。二、“地形方”的史前空间概念“地方”概念形成于何时无确切年代,但不同文化区回答地形方概念的形式及过程则可以一直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被公认最早的答案则来自于仰韶时代河南濮阳西水坡45号墓,该墓平面形状“前圆后方”,东西两侧设有两个凸出的弧形小龛。墓主人为一壮年男性,头向朝南,高1.84米。墓内小龛及北部方龛有3个殉人。在墓主人两侧及脚端分别发现了蚌壳摆成的龙虎图像和三角形图案。据冯时研究该墓的平面形状象征了古人史前观念的天圜地方。还有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的史前遗址常见的八角形符号,尤其是距今4500年左右的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出土的雕刻玉版。玉版呈长方形,剖面略成拱形,长11厘米,宽8.2厘米,内外两面精磨,其中三条边磨出榫缘,且两条短边各钻有5个圆孔,长边9个,没有榫缘的钻有4个圆孔。玉版正面雕刻两个同心圆,圆中心琢制有一方八角图像,两圆之间以直线均分八区,每区内各雕琢一枚叶脉纹矢状分指八方,外圆与边框之间又雕琢四枚矢状标指向玉版四角。很多学者均认为这块玉版包含了“天圜地方”的含义。良渚文化的史前先民则用玉琮的平面形状作出了回答。张光直先生认为玉琮的内圆外方是象征了古人的天圜地方上下贯通的天地观”。若是这种推测没有错,则天圜地方的观念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20世纪80年代初期,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发现了一处属于考古学红山文化晚期的“积石冢”遗迹。遗迹的主要部分为一座编号为Z3的三环石坛和一座编号为Z2的三重方坛。据学者考证“三环石坛”的实测直径与盖天图式的数据一致。史前聚落也经历了由圆至方的转变,早期聚落一般为圆形,晚期聚落一般为圆角方形,战国时期成文的《考工记·匠人营国》则规定“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而史前房屋本身也是经历了由圆到方的转变。史前早期房屋一般都是圆形的或者椭圆形的,如旧石器时代晚期西伯利亚马耳他文化普什卡里发现的猛犸象牙构件圆形房屋,而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建筑则变成了方形的如仰韶文化庙底沟晚期灵宝西坡F105。三、上古文献“地方”的文献记录及实践汉代以前有很多文献对“地方”进行了描述和记录,如《易经》、《周礼》、《吕氏春秋》、《周髀算经》等。这些文献成为今天我们理解“地方”概念的前提和基础。《易经?说卦》:乾为天,为圜……坤为地、为母、为布、为釜、为大舆。宋玉《大言赋》:圆天为盖,方地为舆。《史记·三王世家》(卷六十):谓地为舆者,天地有覆载之德,故谓天为盖,谓地为舆,故地图称为舆地图。在地的承载力上,把地比喻为舆。仍然没有突出地方

文档评论(0)

shuwkb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