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入声的两种对立观点.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入声的两种对立观点

关于入声的两种对立观点 摘要 音韵学关于入声的性质形成两种对立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入声是汉语声调的一种,这种观点得到大多数学者的支持;另一种观点认为入声只是汉语韵类的一种,并不是一种声调,这点观点也有不少学者坚持。本文通过这两种观点的综述和比较,得出入声应作为一种声调对待的合理性和可取性。 关键词 入声研究 入声非声 韵类 声调 入声在学习现代汉语语音、古代汉语语音方面都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汉语语音的演变, 大致可以分为四期。先秦两汉为上古音, 魏晋至隋唐宋为中古音,元明清为近代音, 五四以后为现代音,入声也随着语音的演变不断演变,但这期间关于入声的争论一直存在,直到现在都是一个颇受关注的话题。 一、入声的提出及特征 入声是一千四百年以前齐代的永明年间由周濒、沈约等提出来的。《南厂书· 脸厥传》云: “永明末, 盛为文章。吴兴沈约、陈郡谢眺、琅琊王融, 以气类相推。汝南周顺善识声韵。约等为文皆用宫商, 以平上去入为四声。” 汉语早在先秦就是有声调的, 古人早就以字音高低升降及长短的不同, 来区别同音字的字义和表示不同的感情, 只是长期处于不自觉状态而已。沈约等把字音总结为平、上、去、入四声, 只能说是“发现” , 而不是“ 发明。由于这一发现, 使人们对声调的认识, 由自发而进入到自觉阶段。特别是诗文, 从此开始了有意识地讲究四声。 关于入声的特征有好多记载,如下: 唐代处忠和尚的《元和韵谱》说: “ 平声哀而安, 上声厉而举, 去声清而远, 入声直而促。”( 所谓“ 促” , 主要不是短促, 而是急促, 所以古人又称入声为“促声” )。 明代真空和尚的《玉钥匙歌》说: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 短促急收藏” 可以说是对入声最准确的描写, 现代的入声也都是“急收藏” , 所以“ 短促” , 正是因为“ 急收藏” 造成的。)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在《音论》中说:“ 平声轻迟, 上去入三声重疾。” 又说“ 平声最长, 上去次之, 入则汕然而止, 无余音失。” (“汕然而止” 就是既疾又短, 声音戛然而止, 不能延长, 这正符合现代入声梗塞急促的特点。) 另外还有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中说的:“同一声也, 以舌头言之为平, 以舌腹言之为上, 急气言之即为去, 闭气言之则为入。”( 所谓“ 闭气言之” , 正是入声闭塞的特点。) 从古人对入声的描写性说明来看, 基本上是符合现代入声的实际情况的,音韵学家们一致认为: 古代的入声都有一个[—p][—t][—k]的韵尾, 其特点一是“促” , 二是“塞” 。所谓“ 促” , 就是“ 急” 和“ 疾” , 与平、上去三声的迟缓正相反, 所以古人称平上、去三声为“舒声” , 而称入声为“促声” 。所谓“ 塞” , 就是字音一接触韵尾[—p][—t][—k] 就突然关闭发音器官, 堵住气流, 使声音戛然而止。 入声——调类之一 关于声调的本质,到了刘复, 才真正说清楚。刘复《四声实验录》619 页: “四声是什么东西造成的? 是强弱么? 绝对不是;,,是音质么? 也不是; ,,是长短么? 有一部分是, 却不完全是; 因为有几处地方的入声, 是特别的短, 我们可以说: 入声之于平、上、去, 有长短的不同。但平、上、去三者之自相比较,其不同处并不在于长短; 而入声之于平、上、去, 也并不是长短之外, 就没有别种关系。那么一定是高低了。049 页: “我认定四声是高低造成的, 也是捏住他最不同的, 最足以表显各声的性格的一点。此一点之外, 其余的不同, 就不妨放过。,,这就可见我们耳朵里所听见的各声的区别, 只是高低起落间的区别; 实际上长短虽然也有些区别, 却不能算得区别。”罗常培先生对此申述为: “ 声音之断定, 不外‘高低’ 、‘强弱’ 、‘长短’、‘音质’四端。四声与强弱绝不相干; 与长短、音质, 间有关系,亦不重要。其重要元素惟高低一项而已。” 入声属于声调的说法自古就有,如顾炎武:“古人之诗,……上或转为平,去或转为平上,入或转为平上去……故四声可以并用。”又说“入为润声”。段玉裁:“周秦汉初之文,有平上入而无去。泊乎魏晋, 上入声多转而为去声,平声多转为仄声, 于是乎四声大备, 而与古不伴。”江有诰: “古人实有四声, 特古人所读之声与后人不同。”后来的诸多学者亦如此, 如黄侃: “古无上去, 惟有平人。”王国维: “ 阳类一声,阴类四声: 平上去人四声。” 王力《汉语语音史》: “ 我认为上古有四个声调, 分为舒促两类” , 又说“ 我所订的上古声调系统,和段玉裁所订的上古声调系统基本一致, 段

文档评论(0)

hhuiws148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024214302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