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久而多彩的印尼华人外文文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悠久而多彩的印尼华人外文文学.doc

悠久而多彩的印尼华人外文文学    [摘 要]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发生于19世纪中叶,为印尼文学的产生带了头,在马来文学的革新中起了先锋作用。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涉及重大的政治斗争和社会问题,揭露社会弊端和邪恶势力,表现各族青年男女的恋爱婚姻生活,反映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问题,反映社会底层的各族人民的生活和风土人情,艺术形式多样,语种丰富,读者众多。    [关键词]印度印西亚 华人外文文学 印尼文学    〔中图分类号〕I3/7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326(2007)01-0136-05   椰风蕉雨终年飘洒的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与我国有悠久、密切的友好交往史。自西汉以来,印尼(古称“叶调国”)就与我国发生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友好交流关系。早在荷兰人未来东占印尼之前,我国东南沿海的闽、粤等省,就有成千上万的贫苦人民到印尼的爪哇从事开发和定居,并先后形成“土生华人社会”和“新客华人社会”。华侨中的文化人开始用多种外文进行文学创作,华人(当时还是称“华侨”)外文文学也随之逐渐形成。      一      印尼华人外文文学,又称“印尼土生华人文学”,或“马来由文学”,[1]( P138 ) 指的是印尼华侨华人,用爪哇文、阿拉伯文、巴厘文、马来文、英文等多种外文创作、改编、翻译的文学作品。这种文学在印尼的产生和发展,是有其久远和复杂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在起着孕育和催生作用。   首先,是印尼华人社会的扩展,加速了印尼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流。以印尼华侨土生子女为主体的“土生华人社会”,与后来移居印尼的华侨形成的“新客华人社会”,逐渐融汇成比较庞大的印尼华人社会,并逐渐密切了他们与中国文化的交流关系,土生的华裔和新客华侨,都需求接受中国文化。由是,其中掌握了马来文和阿拉伯文的作家,便把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翻译出版,于是外文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名著应运而现。其次,维新变法和辛亥革命激发了印尼华侨华人的民族意识和感情。康有为和梁启超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运动,都波及到包括印尼在内的东南亚地区国家,孙中山及其战友们都曾直接到过东南亚的一些国家进行革命活动,传播民族主义和反清革命思想。推翻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之后的一段时间内,国内气象一新,民情振奋,又给国外华侨华人巨大鼓舞,因此,使印尼等国的华侨华人的民族思想感情大为增强。他们更加关心祖国家乡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经常保持与国内亲人的联系,在印尼兴办文化教育事业,创建了许多华人学校、华侨社团,并且开展各种爱国文化活动。土生华人也增强了学习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兴趣和要求。再次,印尼社会各种语文并存,特别是“马来由混合语”的大普及。印尼是多民族多部族和多语种的国家,它的语种有马来语、爪哇语、马都拉语、巴厘语,以及雅加达方言等,“马来由混合语”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印尼沿海港口城市通用的“市场语”,也就是印尼不同母语的各种居民和华侨、各国外侨在商业上作为沟通工具的语言。它相对于作为荷兰官方语言的所谓“高级马来语”而被称为“低级马来语”或“华人马来语”、“汉化马来语”。它的特点是规范不是很严格,夹杂着多民族的语言和方言,以及不少外语借用词,特别是汉语借用词。但是,它却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运用。20世纪初,印尼的刊物《官员阵地》有一则广告称:“所有人都能读《中华报》,因为该报是采用低级马来语,即一种荷属东印度居民容易理解的,并成为大多数人所掌握的一种语言。”因而这种所谓“低级马来语”,又有“华人马来语”之称。不少华侨华人文人和作家,就运用这种流行广泛的语言文学,进行文学创作和翻译中国或其他国家的文学作品。最后,华侨华人经营的新闻出版事业的日渐兴起和繁荣。据统计,仅1930年,由华侨华人创办的马来文报刊就有24种之多,为 《马来鼓声报》、《垄川明星报》、《泗水新闻报》、《南洋日报》 等,著名的出版商有朱萧富、王甘夫等人。[2] 有的出版商本人就是作家、诗人、翻译家,因而,他们悉心致力于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   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促使印尼华人外文文学迅速兴起和发展起来,特别是由于用马来文翻译的中国古典文学率先兴起和流行,促使其他外文译作和创作也接踵出现,1859年就出现了爪哇文译本《三国演义》。因此,有的学者认为,印尼华人外文文学比印尼土著文学的诞生,要早20年以至半个世纪。[3] ( P180-183 ) 关于印尼华人外文文学的发展历程,向来众说纷纭,中国学者杨启光认为,它的历史上限应该是19世纪50年代,印尼学者、作家耶谷?苏玛尔卓则认为,通俗马来由文学的历史上限应是1875年,它的发展历程从19世纪至20世纪60年代,“最后以华人作家自动并入标准印尼语的文学队伍而告终”。[3]( P78 ) 对此本文不拟展开探讨。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