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是.docVIP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是

“同治银币”的历史意义 时外国流行的银元,是不能混为一谈的。 在中国货币流通领域中出现的银元,是来自国外的舶来品。开始于15世纪末的银元流通,一是来自西班牙统治下的菲律宾,二是来自与澳门葡萄牙商人有交往的日本。这方面的情况,过去有比较充分的研究,人们都已熟悉,这里就不去多说。应该指出的是:在这种条件下,对入主中国的满清而言,流入中国的外国银元,很自然地被看成是不合”祖宗成法”的”夷钱”。因此在鸦片战争以前的1833年,一位有心放眼看世界的先进者林则徐,在他的请自铸银元的奏疏中,不得不拐弯抹角地说:这是”推广制钱之式以为银钱,期于便民利用,并非仿洋钱而为之。”不敢明言”摹仿夷钱”,改变”祖宗成法”,自取罪戾。d尽管如此,他的主张还是被户部”议驳不行”,并且获得了道光皇帝”太变成法、不成事体”的指斥d。论文联盟www.LWLM.com编辑。 当然,对清王朝而言,也有由于 环境 的变化而改变其政策的一面。两次鸦片战争以后,各省地方公铸和私铸银元的活动,逐渐多了起来。到了19世纪末叶, 社会 的激烈变动,逼着清王朝不变也得变。当1889年两广总督张之洞在广东设厂用机器自铸银元上市,”与洋银一同行使”时,朝廷中与社会上已经看不到有什么反对的意见了。进入20世纪以后,在外国的压力下,清王朝在辛丑和约的中英后续商约交涉中,终于同意”设法立定国家一律之国币,即以此定为合例之国币,将来中英两国人民应在中国境内遵用”。d中西矛盾,暂时趋于统一。 二 在香港的币制问题上,不仅存在中、西的矛盾,而且在英国内部、在英国本土政府和香港殖民当局之间,也有一个由矛盾到统一的过程。而这一矛盾,却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因此在这里接着提出一点个人的初步认识。概括地说,这一对矛盾,又和中英之间的矛盾密不可分。这仍然需要从威妥玛的活动说起。 为什么威妥玛对”同治银币”如此热衷呢?作者认为,它”不仅说明英国力图改进中国的币制,以适应其在 中国 经济 活动的需要,同时也说明中国的货币制度所反映出来的中国经济结构对外来的 资本主义 势力的难以协调。这种磨擦和抵触,导致英国在它殖民统治的香港,不得不延用银元而不能实行母国的金镑货币制度。”e 从 历史 上看,中国和英国实行的是两种不同的货币制度。英国在1816年实行以金币作为单一主币的金本位制,是资本主义世界首先实行金本位制的国家。中国则基本上实行铜、银并存的货币制度。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虽然有以”金”字来表示价值,甚至可以作为某种支付和贮藏手段的记载,但作为流通手段这一货币的主要职能,黄金是不具备的。也就是说,在中国的历史,黄金还不是货币,至少不是”十足的货币”。e 不仅如此,中国历史上的银本位本身,又有它的极端复杂性。以银两为单位的银锭,在秤(重量)、色(质量)两方面,都存在繁琐复杂的标准。既有诸多不同的秤砝,又有各种繁复的成色。特别是在16世纪下半期,以西班牙银元为主体的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流通领域以后,又多了一重换算的障碍。当外国银元进入中国早期的明朝万历年间,在中日海上贸易中,就曾经有过中国商人将出敏丝绸所得之倭银,令银匠在船倾销溶化,为此,船中设有炉冶、风箱、器具等,”各商觅聋,多至数倍”。e居于次要地位之中日海上贸易如此,占居主流地位,通过菲律宾开展的中国-西班牙之间的贸易,想来也不会例外。正如高利辰先生所说:”进人中国的银元,绝大多数都熔化为银锭”。”局外人看起来,好像是中国人已经开始使用银币,实际上他们不过是采用银元作为银锭的另一种形式。”e至少在外国银元进入中国的早期是如此。 可以一目了然的是:所有这些,都是威妥玛设计的”同治银币”所要清除的障碍。因为19世纪60年代的大英帝国,已经不复是16世纪的西班牙,更不要说东方的日本了。 然而令人惊讶的是:为大英帝国扫除中英贸易障碍的威妥玛计划,却没有得到它本国顶头上司的认可。这一意见的对立,出现在伦敦英国政府的殖民部和 财政 部与香港英国殖民政府以及随之出现的大批殖民地 银行 之间。意见的不同,来源于双方视角的各异。香港面临的是与中国大陆紧密相联的中国广袤 市场 ,它的目标集中于中国一地;而伦敦面临的是大英帝国旗帜不落的整个世界,它的视线放眼于全球。 这一分歧的产生和演进,实际上从香港成为英国殖民地的那一天,就已经开始。当英国占领香港之日,登上这个小岛的第一批英国商人和殖民者,在他们同中国人做买卖、谈生意的时候,第一关就是要丢开他所熟悉的英镑、先令和便士,去见识见识在银戥子上称银锭的本领。他必须扔掉”大不列巅的记忆”,换上中国市场成规的学步。 然而,在大英帝国伦敦总部最初的心目中,”大不列颠的记忆”,是万万不能丢掉的。中国的习俗固然要照顾,但那是第二位。举一个和中国皇帝行为相类似的例子吧:1844年香港出现了伦敦皇家铸币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ahuihuang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