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岩石圈与板块造学说班级三年.doc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3岩石圈与板块造学说班级三年

4-3岩石圈與板塊造學說 班級:三年___班 座號: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一、地球的分層:依地震波傳播時速度及方向的改變加以分層。 (一)地殼:從地表至地下30公里深處。密度最小。 1.大陸地殼:厚約40公里以花崗岩為主。 2.海洋地殼:厚約7公里以玄武岩為主。 (二)地函:30公里處至2900公里深處。以橄欖岩為主密度比地殼大。 (三)地核:2900公里至6400公里處,主要為鐵、鎳等成分,密度最大。 (四)岩石圈與軟流圈: 1.岩石圈:地表至100公里深,包括地殼全部及地函的上部。 2.軟流圈:100公里至300公里深處,岩漿及高溫可塑性的岩石。 二、板塊學說的形成: (一)大陸漂移學說:1912年韋格納根據:1南美洲東岸與非洲西海岸的海岸線相吻合 2地層分布 3陸生物的化石4冰川痕跡,提出2億年前世界主要大陸(歐亞、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澳洲、非洲)連在一起(稱為盤古大陸),後來經過長時間的分離與漂移,才逐漸形成現今各大洲的模樣。 (二)中洋脊的發現:1950年代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拉蒙特(Lamont-Doherty)地質觀測所的尤因(M. Ewing)、希生(B. Heezen)以及同事們,針對大西洋中洋脊作了詳細的調查,他們發現這個寬約一千公里的巨大海底山脈,有一個約二百公里寬的中央頂峰區,地形險峻、高低起伏超過一千公尺,在這個區域的中間是約十五公里寬的裂谷,他們把裂谷視為地殼的裂縫更進一步,他們發現中洋脊不只存在在大西洋中,而是綿延全球各大洋底,成為地球上最龐大、最壯觀的地形。1962年,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的海斯(H. Hess)在他的論文《洋底盆地的歷史》(History of Ocean Basins)中提出了「海底擴張說」,他認為海洋地殼應是經地函物質經過部分熔融而變化生成的,而非僅是單純的海底火山噴發所形成。更進一步,海斯指出中洋脊是海底擴張的中心,新的海洋地殼在中洋脊形成並向兩側擴張而去,而經由海溝系統回到地函。1967年,當時新一代的科學家如普林斯頓大學的摩根(W. J. Morgan)、劍橋大學的麥肯錫(D. P. Mckenzie)、帕克(R. L. Parker)以及時於拉蒙特地質觀測所工作的法國地質學家勒皮瓊(X. LePichon)等,將岩石圈及軟流圈的想法逐一檢驗全球的中洋脊、海溝、褶皺山脈與轉形斷層等構造,認為可以整合成一新的理論,而在1968年正式提出最早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這個學說吸納了一切海底擴張說與大陸漂移說的證據,以組成地球剛性表層的「板塊」之間相互運動,來解釋海底擴張與大陸漂移諸現象。板塊的厚度即為岩石圈的100公里範圍,包含了地殼及最上部的地函,而中洋脊、海溝、褶皺山脈與轉形斷層等構造即為板塊的邊界;至於板塊移動的動力來源為何,板塊構造運動學說仍引用地函熱對流的假說來解釋(一)聚合性板塊交界帶:由於軟流圈的熱對流在此下沉,造成板塊間受相互推擠靠近,密度大的板塊隱沒到密度小的板塊之下,通常都是海洋板塊隱沒到大陸板塊之下,而隱沒到軟流圈的板塊,因熱熔化,而融化的岩漿藉由島弧火山噴出地表冷卻形成安山岩。 1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交界:如個板塊隱沒到另一板塊之下,可能生成海溝。地函內的熱對流在此處下沉。 2兩塊大陸地殼的交界:當聚合性交界處的板塊兩邊都是大陸地殼,於是在推擠的作用下,地殼向上隆起,形成高聳的山脈。(造山運動) 例如:台灣(歐亞板塊、菲律賓海板塊)、喜馬拉雅山(歐亞板塊、印澳板塊)、安地斯山(南美板塊、太平洋板塊) (二)張裂性板塊交界帶:兩板塊因張力作用而互相遠離,岩漿從中洋脊的裂谷噴出,冷卻形成玄武岩,向兩旁推擠,此是地殼新生的地方。如中洋脊,此為地函熱對流上升處。 (三)錯動性板塊交界帶:板塊間移動方向與板塊交界帶平行。 (四)世界主要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非洲板塊、北美洲板塊、南美洲板塊、印澳板塊、南極洲板塊,其他另有許多小板塊。板塊與板塊的交界帶與地震帶、火山帶吻合,常存在高大山脈(隱沒帶)、中洋脊(張裂性交界帶) 四、台灣地區的板塊運動: (一)台灣位於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的交界帶。 1中央山脈及其以西的地區屬於歐亞板塊的範圍。 2海岸山脈及其以東的地區則為菲律賓海板塊的範圍。 3花東縱谷就相當於這兩個板塊的交界帶。 (二)受到歐亞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互相推擠的結果,台灣島逐上升擴大。 (三)台灣有高聳的褶皺山脈,且多變質岩。 (四)中央山脈的抬升會加速侵蝕作用。 (五)擠壓情況: 1.北部:菲律賓海板塊每年以7~8公分的速度朝西北方向移動,在琉球海溝處隱沒到歐亞板塊底下,因高溫融熔化形成岩漿再噴出地表形成陽明山和琉球島弧,岩石為安山岩。 2.東部:歐亞板塊向東在馬尼拉海溝處隱沒到菲律賓海板塊之下,因高溫熔化形成岩漿再噴出地表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