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生平情况寻访资料一束.docVIP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父亲生平情况寻访资料一束.doc

父亲生平情况寻访资料一束   一、父亲同事饶德安的六封信   郑张根同志:   兹将您所委托之事,根据我与你父亲郑汉亮同志二十余年在此同事的印象,写了些情况。   郑汉亮同志,上饶人氏。早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事戎行。以后获读大学深造,毕业于江西农学院农学系四年制本科。1961年分配来共产主义劳动大学刘家站分校任教员,从此在刘家站工作了二十余年。他热爱本职工作,耐得农乡寂寞,不计个人得失,家庭长期分居。   我第一次与他相见认识,是1961年底,在共大刘家站分校,一位穿着黄色军服、教植物学的老师,便是他。1962年,他被调到垦殖场红壤研究所(即农科所前身),从事红壤开发和示范推广方面的工作。1963年,因工作需要,把他从红壤研究所调到四分场任技术员,负责大田生产的组织、技术指导工作。1965年底,场内实行生产管理体制改革,撤销分场,按专业归并成立粮油、茶叶果树、畜牧水产三条专业线,以提高专业化水平。粮油线面积最大,职工最多,生产任务也最繁重,为加强工作,又把郑汉亮同志从四分场调到粮油线的北片。   你来信中提到关于你父亲“文革”中是否被扣“帽子”的事,据我所知,1968年“三查”扩大化,郑汉亮同志遭到了极左路线残酷迫害。“文革”初期,在发扬民主的号召下,他积极参与了文化大革命,参加了当时人数最多、召唤力最强的一个群众组织,但因为触犯了某些别有用心的派性人物的私利,故后来遭到了这些卑鄙小人的恶意报复,被打成“反革命”。但是否立案,还存在疑问。据余金顺同志说,“文革”期间我场知识分子挨斗情况是较普遍的,其中只有3人立了案,这3人也是冤假错案,七十年代前期此3人都得到了余江县方面分别发给他们个人收执的平反通知书。而郑汉亮同志则属于在单位内自行批斗戴帽的“反革命”,像他这样的人,还有好些个。也就是说,当时极左路线放手让下面搞,搞错了,如果是立了案的,后来平反;没有立案的,就宣布一下不予以追究就是了。另据黄冬祥同志说:“郑老师的事,曾经在一定的会上宣布过平反,如果不平反,尔后就不可能给郑老师委任农科所所长。”我分析认为,黄冬祥同志说的平反,属于单位内部宣布一下,原来搞错了,不予追究,而不是正式概念上的平反,因为单位无权给一个人定性,非经上级有关部门不能立案。未立案,也无须翻案。   以上是我对此事的了解和看法。如尚有疑问,请来信告知或要求组织上给予查找和详细答复。   顺致敬礼!   并请代向您的母亲和全家人问好!   饶德安   2004年8月23日   郑张根同志:   你来信向我表示的尊重和礼貌,感到愧不敢当,只好在此表示深切的感谢。来信提到要了解你父亲在“文革”之后的经历,因那时我工作调动,很少到你父亲那边去,故此情形比较生疏,至今时隔多年,印象模糊,说不上来。不过,这也无关大体,郑汉亮同志经历和业绩的大脉络是可以把握到的。   十年动乱后期,郑汉亮同志先后在五分场、六分场、二中(职业中学,教农业知识课)等单位工作。1976年,郑汉亮同志从分场调回农科所,负责全场的植保工作(农作物病虫害的预测预报、编写病虫情报、部署全场的植物病虫害的防治及督促检查),内容多,任务重,助手只有半个(兼职的一个人)。郑汉亮同志不嫌工作已经繁重,还要找其他事做,比如培育无籽西瓜、杂交水稻、珍珠养殖方面的工作。他一手经管的无籽西瓜制种、杂交水稻低丘红壤山垅田制种,都获得显著的技术成效和经济效益。对于粮食生产具有重要意义的《水稻黄矮病防治的研究》课题的成果,在1984年省农垦科技大会获科技进步奖,其中包含了郑汉亮同志的心血。他于1981年评为农艺师,这是开始评技术职称的第一批农艺师。1983年任农科所副所长,负责全面工作。1984年因工作需要调农场的农业办公室,负责全场农业生产、农业科技推广工作。郑汉亮同志还从事过场区长远建设规划和场志的编写工作。   郑汉亮同志深入实际,吃苦耐劳精神是我们大家学习的好榜样。前已述及,植保工作限于人力不足,虫情测报灯的灯下资料(即诱到虫的种类、数量的分析处理)和病虫草害田间调查资料,都是他自己动手,然后编写病虫情报,直至简报的翻印送发,都靠他一个人拼着去干。   郑汉亮同志生活很俭朴,衣物被服,常亲自浆洗缝补。于居室外庭院种丝瓜等菜蔬,并饲母鸡生蛋佐餐,勤俭度日。无烟酒嗜好。有闲暇则看书或与同事谈学习和工作体会,从不无谓闲聊拉扯,更不跟人呕(怄)气争吵。待人谦和平易,每逢外出,临行都要对近边的干部群众们亲切地道声“再见”!这已是大家司空见惯的事了,并未觉珍重和稀奇。由于这样,谁也不曾想到1989年某一天他出差前向我们说了声再见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了!他出远门去了!   1984年3月,我和郑汉亮同志出席省农垦科技大会,会议之暇,我们两人在会址庭园中相遇省农垦局局长蚁行守同志,郑汉亮同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