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doc

  近代江湖文化研究论纲 【 内容 提要】 江湖 社会 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江湖文化就是指存在于江湖人、江湖社会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江湖文化伴随传统社会的 发展 而产生。古代的巫、医、百戏实为江湖文化的源头,明清以来,传统江湖社会逐渐成型,演至近代,江湖文化有所增益变化,但基本内容没有改变。江湖人物,谓之“三教九流”,江湖行当,称作“五花八门”,江湖社会包含了诸多独特的文化内容。延续至近代的江湖文化具有流动性、欺骗性、秘密性、一定的反社会性等特征。以“近代江湖文化”为对象展开 研究 ,具有拓展 历史 学、社会学研究的学术意义,以及为当今社会治理江湖 问题 提供借鉴的现实意义。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云:“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庙堂”与“江湖”实为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揭示了传统 中国 社会的“显性 ”与“隐性”。对于江湖或游民社会,李慎之先生在为王学泰著《游民文化与中国 社会》一书所作序言中称之为“另一个中国”。(注:参见王学泰《游民文化与中国 社会》,学苑出版社1999年版,第1页。该书洋洋40万言,主要是从《三国演义》、 《水浒传》等角度对所谓“游民文学”进行阐发,而对游民社会、游民文化之主旨 并未能深入挖掘,否则,本文或可就此打住。)确实,在传统农业社会的边缘,存在 着一个江湖社会,以及由江湖社会孕育出的江湖文化。进入近代,由于社会转型的 原因,江湖社会更是扑朔迷离,江湖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复杂。近20年来,一方 面由于市场 经济 对出版界的渗透、侵蚀,出现了大量猎奇江湖的书籍;另一方面, 由于江湖社会之波诡云谲,其人其事不登大雅之堂,一般学者很少涉猎其中。 目前 ,社会史研究方兴未艾,若能对江湖文化深入发掘,开展系统研究,势必有 助于学术创新,并为人们认识一个真正的中国提供窗口。本文试图曲径探幽,以江 湖文化的产生与发展为线索,以近代江湖文化的基本内容为主要论述对象,以期有 助于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一、“江湖文化”诠释 “江湖”、“江湖社会”与“江湖文化”,这三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历 史上和 现代 社会中流传许多涉及江湖的词语,如流落江湖、浪迹江湖、遁迹江湖、 走江湖、闯荡江湖、吃江湖饭、江湖义气、江湖好汉、江湖骗子、江湖生意、“人 在江湖,身不由己”、“人在江湖,心怀魏阙”,等等。要了解“江湖文化”,就 得先从“江湖”说起。 “江湖”本意指长江和洞庭湖,后泛指三江五湖,即 自然 界所有的江河湖海,这 不难理解,但从春秋以后,“江湖”一词逐渐抽象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 特殊名词。《史记·货殖列传》记载,春秋末,范蠡在帮助越王勾践成就一番事业 后,“乘扁舟浮于江湖”。[1](P292)《南史·隐逸列传》云:“或遁迹江湖之上, 或藏名岩石之下,斯并向时隐沦之徒欤?”又说:“故有入庙堂而不出,徇江湖而永 归。”[2](P1067)唐代杜牧《遣怀》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3](P350-351)清人卓子亭《新刻江湖切要》 卷首有诗云:“我家田地在江湖,不用耕兮不用锄;说话未完苗已秀,再谈几句便 收租。”(注:[清]卓子亭:《新刻江湖切要》,光绪十年苏州银杏山馆刊本。该书 又名《江湖切要》、《江湖切》。) 从上引数条记载来看,“江湖”一词,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具有多重含 义。范蠡携西施“浮于江湖”,此处的江湖一词既有江、湖本义,也含有范蠡主动 退隐之意。《南史》所云“遁迹江湖”,杜牧的“落魄江湖”,则是不容于官场、 被迫在社会上混迹之意。如此,江湖已从自然地理名词引申为一个具有文化内容的 概念。当然,与退隐官僚、落魄文人所寄生的江湖有所不同的是另一个江湖,即所 有社会边缘人聚合的地方,一般叫做“江湖社会”。 江湖社会具有独特的江湖文化内涵。曲彦斌说:“无论哪个民族或国家,或者实 行的是何种社会制度,都存在着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相伴依存的现象。而且,古 往今为,在各种非主流文化层面中,几乎都存在着同主流社会相谬的社会群体所具 有的潜性文化链结。在中国,这种潜性文化链结,我暂称之为‘江湖文化’。”[4] (P254)“主流文化与非主流文化”的划分有助于我们认识江湖社会,至于“潜性文 化链结”一词,作者当指“社会边缘或下层”的文化因素,前引王学泰著《游民文 化与中国社会》则将“游民文化”的载体称为“隐性社会”。 有人认为“江湖”在其演变中产生了两个引申义。一是指隐士隐居的场所。隐士 指隐居江湖的人,他们并不与正统的社会秩序截然对立,故称不上纯粹的江湖人。 二是指一种飘忽不定、浪迹四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