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美学与哲学意义下的中国传统“墙”文化.doc
美学与哲学意义下的中国传统“墙”文化
美学与哲学意义下的中国传统墙文化
【摘 要】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墙作为一种特殊的人文地理,是建筑、文化的综合体,蕴含着深厚的中国式哲学与美学意义。
【关键词】墙;哲学;美学;中国传统文化
.L.
1. 引言
中国的墙文化从上古延续至今。当代建筑中的墙因其物理形象的边界效应,往往被人边缘化。其实墙作为中国古代历史性符号,深受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影响,更好的把中国古代的政治与伦理审美化。
2. 墙的产生和发展过程
纵观中国历史,墙与中国的建筑历史几乎没有分开过。在中国古文字中 ,墙字之原型如用镰刀卫护田园的样式(如图1),从其象形文字可以窥见防卫的功能性。在古籍中,墙有墉、垣、壁等多种称谓。《释名》曰:墙,障也,所以自障蔽也。垣,援也,人所依阻以为援卫也。墉,容也,所以蔽隐形容也。 更有《廣韵》释:牆,垣牆爾雅云牆谓之墉說文曰牆垣蔽也。由此可见,中国有文字记载以来墙在形象上的防御、保护和隐蔽的概念已深入人心几千年。
2.1 围墙的产生。
在对半坡村落的考古中发现,村落的周围就有深5~6米,宽7~8M的壕沟;在对距今约五、六千年历史的仰韶文化大河村遗址考察中可以看到:村落周围被围沟环抱,没有连在一起的是村落的出口。这里所说的壕沟和围沟都是为了防备猛兽的袭击而挖掘的,与人类日后砌筑的围墙有异曲同工之效。(如图2)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私有制的产生,氏族部落之间掠夺奴隶和财产的战争不断产生,为了防御敌方的掠夺和侵扰,建造了一道道围墙高耸的城池,围墙的雏形基本诞生。
2.2 围墙的发展。
中国古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的建筑体系。由于受到木材和承重结构本身的限制,木结构建筑内部空间比较简单,都属于单体建筑,与西方建筑大相径庭。西方建筑是一个大的建筑物内部分成若干功能分区,而我国的木结构建筑是把各种不同功能的房间分解成若干幢单体建筑,从而形成一组建筑群,用院墙把它们联系为一个整体,比较典型的就是北京四合院。
正是因为木材料在建筑中的广泛运用,才使得围墙成为圈院围宅的重要元素围墙将零散的单体建筑收拢至庭院之中。
可以说中国的墙以其基本的功能性,如:防御、围合等所形成的物理形态矗立于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当中。墙在经历了数千年的文化洗礼中,也被赋予了具有中国性的哲学与美学内涵。
3. 墙的社会与民族文化内涵
墙作为界围合成域,界域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着鲜明的等级制度,所以墙剔除了空间要素的外衣,上升到文化概念的高度可以视为中国社会关系与社会哲学的完美载体,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
3.1 墙的社会文化内涵。
中国人在传统哲学与美学的基础上,发明了世界上最完善的墙的体系,有表示国家边界的边墙,有城墙、院墙,有独立于四合院门口或街上的影壁墙,甚至在同一居室内也有可以移动的屏风。这些空间的边界是中国人长期形成的特定社会关系的体现,是国家、社群、家庭及个人之间的互动关系的具体化、物质化形式。3.1.1 国域之墙。
中国传统封建文化蕴含在墙体中发挥到了极致便形成了奇观长城。长城把中国最原始墙文化的美学意义呈现的淋漓尽致。从墙的古文字形象中可见防御性是墙最本能的文化内涵(如图1),而长城为抵御外族入侵绵延万里,更是表现出大壮之美的中国式建筑哲学。
3.1.2 城域之墙。
城市是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在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中达到了第一次历史高潮,它具有明显的阶级性。《吴越春秋》中说: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城是保卫国君的,郭是看管人民的,由城墙划分地域,各尽其责,分工明确。
墙的设置方法体现了中国封建君主政权的高度集中。如曾是几代封建王朝古都的北京城,过去故宫中的太和殿是全城最高的建筑,围墙也是最高最厚重的。全城平民百姓的房屋和院墙不得超过它的高度,并按等级高低、门第贵贱,分层次的以皇城为中心层层降低,围墙的颜色也从象征最高集权的红色递进为灰白色,这正是一组建筑形式上的君臣礼仪之道。《论语》中: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所谓礼,就是指契约或契约一般化后的习惯法。城墙、宫墙,似乎是这种契约的具象化体现,包含着君使臣,臣事君的封建治世哲学。
3.1.3 家域之墙。
墙作为美学符号在民居与园林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著有的《园冶》中这样记述:凡园之围墙,多于版筑,或于石砌,或编篱棘;如内花端、水次、夹径、环山之垣,或宜石宜砖,宜漏宜磨,各有所制,从雅尊时,令人欣赏,园林之佳境也。由此可见墙在园林中的美学造诣绝不逊于雕梁画栋的建筑单体。
墙在中国古代的民居中也是一种家庭人际关系的物质化形式。《皇帝内经》序文开宗明义:夫宅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