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唐代乐府诗《塞上曲》与《塞下曲》.PDFVIP

浅论唐代乐府诗《塞上曲》与《塞下曲》.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唐代乐府诗《塞上曲》与《塞下曲》

第28 卷 第3 期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Vol.28 No.3 2011 年3 月 Journal of Liaoning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Mar 2011 浅论唐代乐府诗《塞上曲》与《塞下曲》 刘艳超 (沈阳师范大学,辽宁 沈阳 110034) [摘 要] 边塞诗歌不仅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在群芳灿烂的唐代诗苑中,也是一颗绚 丽的明珠,十分引人瞩目。同时,它也将永远照耀着后世的文坛,成为我们中华文明宝库中一笔宝贵 的精神财富,足资我们借鉴、继承。因此,对边塞诗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曲辞《塞上曲》和《塞下曲》的本 事来源、相关音乐问题,及其表演效果和流变情况作简要分析,能够体味其存在的必然性与重要性。 [关键词] 《塞上曲》;《塞下曲》;来源;音乐;表演效果;流变 [中图分类号] I207.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6002 (2011)03-0092-03 一、曲目本事来源 概同词的发展类似,二者在最初是应题而作,后来内 “唐代人言‘塞’,有的是确指,如玉塞指玉门关, 容逐渐与题目分离。当然,此说还需详细考证。 有的是泛指,如关塞、边塞等,有的还加上方位,如塞 到宋代,《入塞》写的是遗民迎接宋使臣的情况, [2] 上、塞下、塞北、塞外等”。“在唐代诗歌中,边塞这一概 《出塞》则描写送南使归国的情景。 如《入塞》:“妾在 念大致指北部自东向西比较模糊的一条线,即大概以 靖康初,胡尘蒙京师。城陷撞军入,掠去随胡儿。忽闻 [1] 长城为界,南为内地,北为塞外”。 而《出塞》、《入塞》 南使过,羞顶羖羊皮;立向最高处,图见汉官仪。数日 最早作为曲调出现已无可考。 望回骑,荐致临风悲。”《出塞》:“闻道南使归,路从城 据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二十一《横吹曲辞》所载: 中去。岂如车上瓶,犹挂归去路!引首恐过尽,马疾忽 《晋书·乐志》曰:“《出塞》《入塞》曲,李延年造。” 无处。吞声送百感,南望泪如雨。”在后来诗歌的发展 曹嘉之《晋书》曰:“刘畴尝避乱坞壁,贾胡数百欲害 过程中,《出塞》与《入塞》描写宋使臣的情况较少提 之,畴无惧色,援笳而吹之,为《出塞》《入塞》之声,以 及,而描写边塞生活和战争的题材则屡见不鲜。 动游客之思,于是群胡皆垂泣而去。”按《西京杂记》 二、《塞上曲》、《塞下曲》的音乐问题 曰:“戚夫人善歌《出塞》《入塞》《望归》之曲”,则高 郭茂倩《乐府诗集》将《塞上曲》、《塞下曲》列为横 帝时已有之,疑不起于延年也。唐又有《塞上》《塞下》 吹曲辞。 曲,盖出于此。 横吹曲兴起在汉武帝时期,《晋书》卷二十三《乐 后来,又有人认为《塞上曲》和《塞下曲》是李白首 志下》曰: 创。据《乐府诗集》卷九十二《乐府杂题三》所录,《塞上 “横吹,有双角,即胡乐也。张博望入西域,传其法 曲》、《塞下曲》时代最早者为李白,前人谓李白创此二 于西京,惟得《摩诃兜勒》一曲,李延年因胡曲更造新 调似由此而来。此外,同卷中尚录有《塞上行》4首,以 声二十八解,乘舆以为武乐。” 欧阳詹为最早;《塞上》17首,以高适为最早,此二种应 李延年所造新声二十八解,“后汉以给边将,和 是从《塞上曲》衍变而来,名虽有异,其实一也。 帝时,万人将军得用之。魏晋以来,二十八解不复具 但不论如何,其渊源应该是由汉乐府 《出塞》和 存,用者有 《黄鹄》、《陇头》、《出关》、《入

文档评论(0)

l21532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