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二轮复习:种群和群落liu精要
高三二轮复习:种群和群落 2016高考导航——适用于全国卷Ⅰ 专题六 生物与环境 考纲要求 高考印证 2013 2014 2015 1.种群的特征(Ⅰ) T5AB T31(1) (2) 2.种群的数量变化(Ⅱ) 3.群落的结构特征(Ⅰ) T5C T32(3) T6 T4ABC 4.群落的演替(Ⅰ) T32(1) T30 T4 5.实验:(1)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2)土壤中动物类群丰富度的研究 (3)探究水族箱(或鱼缸)中群落的演替 G 一、种群的特征 《二轮优化》P68 1.下列有关种群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性别比例对种群密度有一定影响 B.各个年龄段人数相等的人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 C.出生率或死亡率是指种群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或死亡的个体数目 D.迁入率和迁出率可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 A 2.下列有关种群和群落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种群和群落都具有典型的垂直分层现象 B.种群出生率大,其年龄组成是增长型 C.种群密度能够准确地反映种群数量变化趋势 D.群落中两个物种之间可能存在一种以上的种间关系 D (2)比较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 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调查对象 植物或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活动范围大的动物 调查程序 ? 方法 样方法 标志重捕法 注意事项 ①随机取样 ②样方大小适中 ③样方数量不宜太少 ④宜选用双子叶植物 ①调查时没有迁入和迁出、出生和死亡 ②标志物不能过于醒目,不能影响标志对象正常的生命活动 ? ? ? ? 标志重捕法 ① 《二轮优化》P69 3.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实验所得到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肯定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部分鲤鱼身上的标志物脱落 B.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时,从试管中吸出培养液计数前没有震荡试管 C.调查土壤小动物丰富度时,用诱虫器采集小动物没有打开电灯 D.样方法调查草地中的蒲公英时,有统计正好在样方线上的个体 C 4.某种生物种群数量变化如下表。据表格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若该生物是东亚飞蝗,可用标志重捕法调查东亚飞蝗卵密度 B.该种群数量增长是“J”型曲线。 C.该种群的数量增长可能受到了有限的食物、空间等条件的制约 D.该生物种群性别比例雌性个体数≥雄性个体数 时间(小时) 0 2 4 6 8 种群数量(个) 30 60 120 210 290 C 5.请画出“J”型、“S”型曲线的种群增长率、增长速率的曲线。(自变量是“时间”) 二、种群数量变化 (2)区分“S”型曲线和“J”型曲线 “S”型曲线 “J”型曲线 前提条件 环境资源有限 环境资源无限 曲线 种群增长率曲线 种群增长 速率曲线 有无K值 __________K值 __________K值 有 无 思维建模 ● 《二轮优化》P68 √ × √ √ 6、Ⅰ.甲图为某地东亚飞蝗种群数量变化示意图。请判断: Ⅱ.乙图所示的生物种群是在 时间段进入新环境。原来的环境容纳量是 ,新的环境容纳量是 。 K1 K2 K3 K4 甲图 乙图 b K2 K3 7.科研工作者对海洋某种鱼种群进行研究,得出与该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变化曲线,如图1;并依此画出了该种群的增长曲线,如图2。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 A.为了获得最大日捕捞量,应增大渔网孔眼。 B.图1中的B时刻,种群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图2中b点 C.图1中D时刻种群增长速率为0,但此时种群数量达到图2的K值 D.为了获得可持续利用的最大捕捞量,应在图2中b点到c点间捕捞。 A C 8. 800 答:①取样前没有震荡,取了底部的培养液;②先将培养液滴加于计数板表面,再盖盖玻片;③把活的和死的酵母菌一并计算;④取样时间不一致,某些取样时间向后延;等。 《二轮优化》P69 【易错展台】 1.池塘中的全部鱼、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群落( ) 2.内蒙草原上所有的牛构成一个种群( ) 3.种群的空间结构包括均匀分布、随机分布和集群分布( ) 4. 环境条件分布不均匀是形成群落水平结构的原因之一 ( ) 5.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有利于对有害动物的防治以及对野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 6.外来入侵物种进入一个新环境中必定表现为“J”型增长( ) 7. 草坪中的动物没有分层现象,而树林中的动物具有分层现象( ) 8.蚜虫以植物汁液为食,蚜虫与植物是捕食关系( ) 9.次生演替的速度比初生演替的速度快( ) × × ×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每月骨科科室质控小组工作记录.docx VIP
- 小码王CPA图形化编程二级试题打卡-第3天.docx VIP
- 新闻写作题库.docx VIP
- EN ISO 6506-1-2014 金属材料 布氏硬度试验 第1 部分:试验方法(中文).pdf
- 中国科技大学并行计算(结构-算法-编程)课程精讲PDF合辑(共617页).pdf
- 2018年第一期新任网点负责人政策资源考试.docx VIP
- 福州大学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011年有机化学考研真题.pdf VIP
- 全国青少年软件编程(Scratch)四级等级测试.docx VIP
- 工伤保险待遇申报表2025年.docx VIP
- python等级考试四级.docx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