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我们的启示.ppt

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我们的启示.ppt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看苏轼的人生态度以及对我们的启示

从《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看苏轼的人生态度 苏轼生平 苏轼(1037 年1 月8 日-1101 年8 月24 日),字子瞻,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市)人,中国北宋大文豪。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就是这样一个全才,一生却经历坎坷。 宋神宗熙宁间,王安石实行新法,希望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因苏轼对王安石变法提出反对意见和建议,而遭到变法派的反对和排挤,被迫请求外调,先后做过杭州通判,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的知州。在湖州任上,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一百三十多天,后被贬黄州。 元丰八年(1085 年)哲宗继位,反对新法的高太后听政,起用司马光为相,陆续召回因反对新法而被逐出朝的臣僚,苏轼也在被召回之列。苏轼回朝后,一面继续反对新党,一面又反对司马光尽废新法的做法,被旧党视为“又一王安石”。于是,在新旧两党的夹击中,苏轼再度请求外任。绍圣元年(1094 年)苏轼在定州任上又因讥刺先朝(神宗朝)的罪名贬居惠州(今广东惠阳)。 绍圣四年(1097 年)苏轼又遭不幸,远谪儋州。1101 年,徽宗继位,苏轼才遇赦北还,逝于常州。就是在这样的人生的大起大落中, 苏轼始终能够做到:身处顺境,淡泊自守;遭遇逆境,旷达从容。尤其在其身处逆境之时,仍能保持一份内心的坦荡与气度的从容,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就是这样一首反映在人生逆境之中随顺自然、旷达超脱的人生态度的词作。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写作背景 苏轼的人生态度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结尾“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对于我们的启迪 任何风雨都必将有其止息之时,任何风雨都有“归去”之时,蓦然回首,当时咄咄逼人的风雨云烟早已化为乌有。 其实,人生的旅途上无所谓风、无所谓雨;无所谓阴、无所谓晴;无所谓悲,无所谓喜;无所谓祸,无所谓福。当你身处顺境时,不要得意忘形,喜不自胜;当你身处逆境时也不要悲观失望,自暴自弃,惊慌失措。 谢谢! * 此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即苏轼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当时,苏轼因反对新法,于元丰二年被人从他的诗中寻章摘句,硬说成是“谤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于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乌台诗案”。苏轼被羁押一百三十多天,后因多方施救,终免一死,但是被贬谪到导,培养了他高雅的文化素养和生活趣味。晚明时期,人的个性解放之风给他提供了舒展生命才性的机会。所以,张岱的生命意识里有崇“自然”贵“真性”的深厚底色,表现在艺术创作中,就是不拘于传统的道统观念,强调真实自然的生活样态,崇尚“个性”美、“真情”美。 *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