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的启示.doc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的启示.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的启示

坚持现代主义的大师贝聿铭给我们的启示 摘要:自人们向现代主义发起挑战以来,除了后现代主义还有一条道路是对现代主义的重新研究和发展,有些设计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依然按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设计。美籍华人贝聿铭就是始终坚持现代主义道路的大师之一,他并不因为现代主义的式微和后现代主义的喧闹而去迎合什么,而是坚定自己的原则,不少建筑评论家和设计评论家都视他为当代最伟大的建筑大师。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新现代主义、贝聿铭 1贝聿铭所处的历史时代及设计背景 二战前现代主义的发起到战后现代主义的兴盛再到国际主义风格的“一统天下”。而他经历了国际主义风格带给人们的冷漠和千篇一律的设计,见证了后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及它的脆弱。最后又身体力行得去对新现代主义进行不断地探索。 1.1后现代主义和新现代主义的历史原因 在70年代现代主义,国际主义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复杂化而产生的新的需求,原来变化多端的各国设计风格被国际主义单一而又缺乏人情味的设计而取代,造成设计者的心理动能需求被漠视,就简单的功能需求也没有得到满足。这种状况使得青年设计师认为现代主义已经穷途末路了,认为国际主义风格充满了与时代不适应的成份,从而引发了强调以风格为借鉴,采用折中手法达到表面强烈的装饰效果。主张以装饰手法来达到视觉上的丰富,提倡满足心理需要的后现代主义。 而当后现代主义还在若火如荼的时候,已经有一些设计家依然坚持现代主义的传统,开辟了对现代主义修正的第二条道路,就是完全依照现代主义的基本语汇进行设计。他们根据新的需要给现代主义加入了新的简单形式的象征意义,但总的来说,他们可以说是现代主义的继续发展,所以称之为新现代主义。 1.2后现代主义的脆弱性: 1体现在思想最基础上,后现代主义设计对现代主义和国际主义风格的挑战都是处于形式上的,没有涉及现代主义的思想核心。 2他把现代主义当做一个艺术运动来看待,没有看到现代主义所具有的大众化、民主性、工业化的特征。它只是对现代主义的形式内容的批判,不是对现代主义设计思想的挑战。他关注的中心是形式内容,不是复杂的社会、技术、文化发展这些深层次问题。因此缺乏明确的意识形态宗旨。 3拿不出坚实的思想依据,不可能以反对某种风格为唯一宗旨,反对是一个破坏的过程,建立才是设计的根据,为什么要建立一种新的装饰性的折中主义风格没有思想依据。 所以以上的原因注定了后现代主义不可能像现代主义那样具有长久的生命力,只能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慢慢衰弱。 1.3贝聿铭所坚持的新现代主义 新现代主义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例如西撒·佩里、“纽约五人”、保尔·鲁道夫、贝聿铭等的作品都是新现代主义的经典代表。从他们的作品中可以看到没有繁琐的装饰,具有理性主义和功能主义的特点,但同时又具有其独特的个人表现、象征性风格。不管是从结构还是细节上都遵循现代主义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基本原则,这种依然以理性主义、功能主义、减少主义方式进行设计的建筑家,虽然人数不多,但影响却很大。给当时混乱的建筑界带去强烈的清新味道,以至于到目前新现代主义还在方兴未艾。 其中贝聿铭作为现代建筑最重要的大师之一,也是比较少有的始终坚持现代主义建筑原则,避免使用历史装饰的建筑家之一。由他设计的法国罗浮宫前的”水晶金子塔”结构本身就不仅仅是功能的需要,而具有历史性的、文明象征性的含义。金字塔形体简单突出,而全玻璃的墙体清明透亮,没有沉重拥塞之感。作这座博物馆新的主入口,提供主要通道以通往以前分散在卢浮宫三个侧翼的画廊。起初许多人反对这项方案,但金字塔建成之后获得了广泛的赞许。 贝聿铭先生的作品本身就是他建筑思想及手法的最佳说明。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在东方两个著名的建筑新作美秀美术馆(日本1997年)和苏州博物馆新馆(中国2006年)可以看出两个方案从选址开始就极其注重建筑与自然和周边环境的关系。老子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尽量使新的建筑融于原有的自然环境当中,使新的建筑与周边的传统遗产相协调,处理和自然、历史的关系成了设计灵感的源泉。 人造的空间与自然的空间、新建的空间与历史传统的空间互相流动,浑然一体。 1968年规划设计美国国家美术馆增建的东馆时,正值后现代主义渐渐流行之际,贝聿铭先生却笃信现代主义建筑仍然是主流,仍将继续保有主导的地位。他坚决地表示建筑不是讲究流行的艺术,建筑物应该以环境为思考起点,与毗邻地建筑物相关,与街道相结合,而街道应该与开放空间相关。此环保理念在东馆中得以淋漓尽致地发挥。“人生并不长,我的原则是,只做自己认为美丽的事,创造出有震惊效果的美感。美,是建筑设计师贝聿铭的至上追求。结语通过对贝聿铭先生建筑作品的解读,可以感受到建筑不仅仅是指各种传统的或是现代的建筑造型或语素,如飞檐斗拱等等,在更深的层次上,在于建筑所体现的人所特有的空间观念。而这种空间观念又是基于博大精深的文化

文档评论(0)

yan69869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