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doc
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
【摘要】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理论已成为祖国医学中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的一个组成部分,通过进一步阐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 治疗 方法,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关键词】 血瘀证/临床研究;活血化瘀/临床应用
血瘀证是中医临床中常见证之一,自古以来历代医家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随着我国对血瘀证研究的逐渐深入,越来越引起中西医临床的重现。本文旨在进一步阐明中医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理论,并梳理历代血瘀证及其治疗方法,以进一步指导临床。
1 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的概念
中医学认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因气虚、气滞、寒凝、热阻等病因所致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内,及瘀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称为瘀血。瘀血是中医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既是致病因素,又是一种病理产物。由于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 现代 医学认为:瘀血证是由于血液循环障碍而造成的全身或局部组织器官供血供氧不足,进而引起组织的水肿、变性、炎症、增生、坏死、糜烂、溃疡、萎缩及血栓、出血等病理变化。
活血化瘀法,属于中医治法中的消法,其立法依据是“坚而削之,结而散之”。狭义讲,所谓活血,就是畅通血流;所谓化瘀,就是祛除瘀滞,也就是使血脉畅通、瘀滞消散的一种治法。广义讲则可以说是平衡气血,调和阴阳,有扶正祛邪之功。现在活血化瘀法已成为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常用、基本方法,同时活血化瘀类药物也已成为临床上使用率极高的药物。
2 血瘀证和活血化瘀
血瘀之说始于《黄帝内经》。《灵枢》中“恶血”即为瘀血最早的记载。《内经》中虽无“血瘀”或“瘀血”之称,但有“血脉凝泣”、“血凝泣”、“留血”及“脉不通”等名称,并且对瘀血的病因、所致病证、治疗方法及方药均有记载和论述。《内经》认为感受外邪、情志所伤、饮食不节、跌打损伤、年迈久病等均可导致瘀血的产生。瘀血产生的病证主要有疼痛、痹症、厥证、症积、血枯、痈肿等。在治疗上,《内经》也提出了基本原则——以疏决通导为主,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血实者宜决之”,初步形成了活血化瘀的思想。在具体治疗上《素问·腹中论》立四乌贼骨一芦茹丸治疗血枯经闭,该方由茜草、乌贼骨、鲍鱼汁、雀卵组成,有温经补肾、活血散瘀的功效。
成书于西汉末年的我国第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所载365种药中,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有41种,如丹参、赤芍、桃仁、水蛭等,大部分至今仍经常用于临床。
东汉张仲景最早确立了“瘀血”这一病名,他所著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奠定了血瘀学说的基础。仲景在书中完整而精辟的论述了瘀血产生的病因、病机以及有关脉证、治法,并创制了桂枝汤、桂枝茯苓丸、温经汤、当归四逆汤、下瘀血汤、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鳌甲煎丸、大黄牡丹汤等活血化瘀经典方剂,诸方用药精当,组方严谨,配伍巧妙,对指导临床遣药组方具有重要意义。仲景以活血化瘀之法治疗内、妇、外科多种疾病,开拓了瘀血论治的新领域。其方剂中活血化瘀药常配以理气、温经、化痰、利水、清热之品,或佐以扶正,或峻药缓攻,或攻补兼施、寒热并用、刚柔并济,为后世医家应用活血化瘀法树立了典范,而且因其确有较好的疗效而被延用至今。
隋唐时期,由巢元方等编写的我国第一部病原病 理学 专著《诸病源候论》、孙思邈所著《千金方》、王焘所著的《外台秘要》等著作,均将瘀血作为一个证候,并在有关疾病(如血证、积聚)的病机中阐述,使活血化瘀治则在理论、方剂、药物等方面进一步得到 发展 。如《千金方》所载桃仁煎治妇人产后百疾,消石汤治血瘕。由于当时中外 交通 日渐发达,从国外传入了乳香、没药、血竭、降香、苏木、琥珀等活血化瘀药物。
宋代活血化瘀法有了更多的应用,此时的方书介绍了很多活血化瘀方剂,如《局方》的失笑散、《圣济总录》的虎杖散等,《宋人医方三种》中,有史载之最善于用三棱、莪术的纪录。
金元时期,李东垣不仅以擅长“补土”而名之于世,对于血瘀理论及活血化瘀治法亦不凿执古法,而独具匠心,理法方药自成体系。东垣在其诸多著作中载自创方共300余首,其中以活血化瘀为主或兼有活血化瘀功效者80余方,共使用活血化瘀药35味,运用活血化瘀法甚为广泛。朱丹溪重视解郁散结,创立气、血、湿、痰、食、热六郁之说,其中以气血之郁尤为重要,他所谓的血郁,可看作是血瘀的早期或轻症。《丹溪心法》指出:“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强调疏通气血郁滞的重要性。
明代李时珍历时27年编著《本草纲目》,立有瘀血药专篇,收集了活血化瘀药150种。朱棣等编的《普济方》,重视慢性病久治不愈者之瘀证:“人之一身不离气血,凡病经多日, 治疗 不愈,须当为之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