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学体验研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孔子的教学体验研究.ppt

孔子的教学体验研究 周 勇 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 导言:孔子与教研员 1、教研员的专业事情 大学里的教育学者与教育实践领域的教育研究人员。 生存领域不一样,干的事情也不一样。 教育实践领域的教育研究人员干什么? 历史经验: 不用直接教书,可以尽情研究学校、教师可能面对的各种问题,帮助校长、教师把学校办好,教学做好。 教研员干的事情有多少可以和孔子建立起联系? 或者说,教研员研究什么问题时,可以从孔子那里获得很好的启示与解答? 如果研究以下问题,值得向孔子请教吗? 校本教研、教师专业发展、课题教学评价、开发考察基础知识、思维能力的试卷或评价工具等。 2、让教研员与孔子建立联系的问题 当教研员关心、并试图研究教师遇到的以下几大问题时,就能与孔子建立其联系。 这几个问题值得教研员关心。 一个人到底为什么会去教书? 什么叫“因材施教”? 教学究竟又有何意义,可以让一个人“诲人不倦”? 孔子很好地回答了以上几大问题。 如果教研员能向教师讲清楚孔子对以上的回答,将教师引入孔子的专业境界,则这次的探讨就有意义了。 二、孔子为什么当老师 1、孔子并无当老师的外在(客观)条件 促使今天的人去当老师的外在条件,在孔子那里都没有。 孔子是个“好为人师”的人。 那孔子去当老师的主观条件究竟是什么呢? 《论语》的第一句话提供了答案: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教学的乐趣 学习本已让孔子找到了快乐之道,他为什么还去教书? 答案:“有朋友自远方来”,让他多了一条快乐之道。 这句话包含了两层快乐体验: 一是自己的课程(学问、才华、经历与人品)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以至别人拜自己为师。 二是有了学生、学友之后,自己就不孤单了,可以获得一种志同道合、教学相长的生活。 朱熹、王阳明及当代许多教师都体验到了孔子式的乐趣,所以喜欢当老师。 体会不到教学的乐趣,只体会到学问的乐趣,不愿去当老师,如顾炎武、陈寅恪。 体会不到教学的乐趣,还去当老师,则不过是维持一“饭碗”。 无论怎样,不妨体验一下孔子式的教学乐趣。 二 无法不“诲人不倦”的孔子 1、为何一辈子“诲人不倦” 孔子在政治、经济上连连失败,但也不失幸运与成功。 其幸运与成功在于:竟终生保持着教学的热情,直到去世之前,仍在“诲人不倦”。 孔子完全有可能终止教学,如果他遇到的学生都是“朽木”。 但孔子总算幸运,三千弟子中,遇到了颜渊、子路、子贡等让他无法停止教学的学生。 孔子因此体验到了教学的最高价值:受学生的钦佩与爱戴,自己的学识、人格、道德与人生阅历,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基础。 还与学生一起收获了“人间至情”。 2、孔子与他的弟子 颜渊、子路、子贡、子张、子夏、冉有 相互了解、因材施教、同甘共苦、情胜父子 孔子想成为“有情有义”的“仁者”,只有教学让他实现了这一理想。 官场中,孔子没有做成“有情有义”的人,教学中成功了。 结语 孔子为人们思考 教学、教学生涯 的意义与价值提供了非常好的答案,也为教师感受 教学的乐趣、幸福与“教学之恋” 提供了 “经验”。 即使有的教师觉得教学除了只有疲惫与麻烦外,别无意思,他也能从孔子的经验中感受到教学的乐趣、幸福与“教学之恋”,为自己带来希望与动力。 教研员如果想给 “教师专业发展” 提供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成为教师的精神盟友,不妨读读《论语》,向教师传播孔子的上述教学体验。 * *

文档评论(0)

magu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140007116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