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读丹溪痛风篇心得要点
读《丹溪心法》痛风篇心得吕波(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仅供参考) 吕波,医学博士,博士后,黑龙江省中医医院(省祖研)肾内科副主任医师,黑龙江省中医药学会肾病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治疗:肾病,肾小球肾炎、血尿、蛋白尿、肾衰、紫癜肾、糖尿病肾病、尿路感染、肾病综合征;前列腺炎、肾虚早衰、性功能减退,手术后调理,风湿性腰腿痛、痛风、胸闷、心悸、失眠症、脂肪肝、过敏性疾病、内科疑难杂病。 方歌 黄柏苍术天南星 桂枝防己及威灵 桃仁红花龙胆草 羌芷川芎神曲停 组成:《丹溪心法·卷四·痛风》:治上中下疼痛。 南星(姜制)、苍术(泔浸)、黄柏(酒炒)各二两,川芎一两,白芷半两,神曲(炒)一两,桃仁半两,威灵仙(酒拌)三钱,羌活三钱(走骨节),防己半两(下行),桂枝三钱(行臂),红花(酒洗)一钱半,草龙胆半钱(下行)。上为末,曲糊丸梧子大,每服一百丸。空心,白汤下。《格致余论》所载:在药味上与《丹溪心法》基本相同,在剂量上苍术为二钱、川芎二两。 黄柏清热,苍术燥湿,龙胆泻火,防己行水,四者所以治湿与热也; 南星燥痰散风,桃仁、红花活血去瘀,川芎为血中气药,四者所以治痰与血也; 羌活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之风,桂枝、威仙灵祛臂胫之风,四者所以治风也; 加神曲者,所以消中州陈积之气也。疏风以宣于上,泻热利湿以泄于下,活血燥痰消滞以调其中,所以能兼治而通用也。证不兼者,以意消息可矣。 仅供参考,谢谢! * 当一名医生,不光要看病,还有责任把中 医的精华传承下去。既然选择就把他做好,毕竟不想改行。 因为博士选择方剂专业,后来在大学听段富津教授给博士班讲罗美·《古今名医方论选》,因为当时段老是逐条讲 解,所以感觉方剂配伍,组方,选药,用法,用量,禁忌都是很详细,因为每个细节都影响临床疗效,所以,自己也试着看古籍,把每个医家的书相互联系来看。 上中下痛风方是朱丹溪治疗痛风的名方,也正是由于本方的吸引。张老,张院长,很多老专家都喜欢这个方剂。通过自学《丹溪心法》痛风篇的论述,同时又将《格致余论》和《金匮勾玄》三者进行联系。通过学习,对丹溪有关痛风的经验有一定体会,总结如下。 病因:《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 这些是通常病因,其后还述有不常见的病因,如肥甘无节、过劳、痢后失治、酒湿痰痛。 方解:分析痛风方用药,南星、苍术、黄柏用量独重,推为主药。南星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善祛经络骨节之痰,治风痰肿痛;黄柏泻火,燥湿,解毒;苍术燥湿健脾,祛风辟秽。苍术与南星同用,可使燥湿祛痰的作用得以加强;与黄柏同用,善治湿热下注,筋骨疼痛,足膝红肿热痛。 其余用药,防己除湿行水,羌活、威灵仙祛百节之风,白芷祛头面风。痛风之病已涉血分,多痰瘀交阻,用桃仁、川芎、红花活血去瘀,俾痰去瘀行,胶结得以松解,使疼痛缓解,病程缩短。桂枝连同威灵仙、羌活起到温经通络的作用,用意在于流散寒湿,宣行通利。龙胆草佐黄柏泻火,神曲消中焦积气,顾护胃气。 主症:根据《丹溪心法》的编写体例来看,丹溪先生心法所列九十余种病症,一般多在段首句做总结性论述。或为主症,或为主因。 痛风节首句即言:“四肢百节走痛是也”。 通过查阅《丹溪心法》和《金匮勾玄》这两本书,可以看出:丹溪并没有对“痹”或者“痹症”进行论述,在这两本书中谈到“风湿”的地方皆是将风湿作为病因来论述,并没有作为病名来谈。丹溪所谈之痛风,应该是对痹症的概括性论述,也就是说凡是四肢,关节的疼痛,都属于痛风范畴。 而上中下痛风方的主症仍是:上中下痛。 治法:《格致余论·痛风论》指出,彼痛风者,大率因血受热已自沸腾,其后或涉冷水,或立湿地,或扇取凉,或卧当风,寒凉外搏,热血得寒,污浊凝涩,所以作痛;夜则痛甚,行于阴也。针对这些病因,丹溪提出治法以辛热之剂,流散寒湿,开发腠理,其血得行,与气相和,其病自安,这是痛风的治疗大法之一。 从病因上,我们可以看出“风、湿、痰、血虚”是四个主因,在治疗上采用了“祛风,化湿、化痰、养血等四个常法”。用药从遣方上来看,用药相对单一。这也是上中下痛风方与一般依据单一病因选方上的区别。而上中下痛风方则不然,其组方中风、痰、瘀兼顾。 从病位上来说是上、中、下都治,从病因上说是风痰瘀兼顾。全方祛风除湿,逐痰行瘀,清泻蕴热,温散通利,使上中下诸痛消除。因此,《医方集解》对该方有很高评价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