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节烈思想发展的两条主线
论节烈思想发展的两条主线
孙朝阳
(安阳师范学院历史学与社会学系,河南 安阳 455000)
[论文摘要]在中国女性节烈史上,节烈思想的发展呈现出两条主线:一条主线是社会精英和统治集团不断鼓吹节烈、加强节烈理论建设的过程;另一条主线是节烈思想不断下移、逐渐世俗化的过程。
[关键词]节烈 女性 社会控制
[中图分类号]C91-09 [文献标识码] A
在人类历史的绝大部分时间,男、女两种社会性别曾经是亲密无间的伙伴关系。但是,在男性日益掌控社会主导权以后,这种局面开始发生了变化。为了保证财富和权利的亲子继承,男性日益看重血统的纯洁。于是,对女性节烈的要求便开始萌芽和发展,明清时期,节烈思想终于由一种极端化的社会精英理论转化为整个社会普遍信仰的世俗观念。考察这一历史演变过程,节烈思想的发展清晰地表现出两条主线。一条是男权社会积极进行节烈理论建设、倡导节烈的主线;一条是节烈思想由一种社会精英理论逐渐进入世俗生活的主线。为了更清楚的说明这一问题,我们把这一历史过程分成以下几个阶段进行考察。
一、先秦:节烈思想的滥觞和两性关系的宽泛
节烈思想的滥觞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一部重要典籍《周易》,《周易》说“乾道成男,坤道成女;辟户谓之乾,阖户谓之坤;乾,健也,坤,顺也;乾,天也,故称呼父,坤,地也,故称呼母。……天尊地卑,乾坤定矣。”《周易》把宇宙关系与两性关系联系起来,把宇宙秩序性别化,性别关系宇宙化。因此,男尊女卑也就成了天经地义的天理,《周易》的这些论述成为后世男权社会实行性别控制的理论源泉和节烈思想形成的哲学源头。根据这一理论,《周易·恒卦》说:“六五,恒其德,贞,妇人吉,夫子凶。”女子坚守恒久专一之贞,则吉;男子坚守恒久专一之贞,则凶。“这是男女双重道德在贞节问题上最早的理论表述” (((。《周易》中还有“防闲”妇女不贞的观念,“闲有家,悔亡”,防备妻子出现不贞行为,就无悔事。与《周易》同时代的另一部重要著作《洪范》也注意到了女子的贞节问题,提出对出嫁的妇女要注意“防闲”。上述情况标志着节烈思想已经开始萌芽了。
但是,节烈思想的萌芽并不意味它对社会已经产生了影响。事实上,就在礼制初建的周朝也仍然保留了浓厚的上古遗风,《周礼地官媒氏》: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若无故不用令者,罚之。司男女之无夫家者而会之。妇人贞吉,从一而终也。《左传庄公十四年》国语隔著阈门(((
但是,我们也不能据此就认为节烈观念在当时就已经具有普遍意义了。事实上,此时节烈思想在理论上尚没有形成体系,而且就史料明确记载的节烈女子来看,主要来源于社会上层。从民间来看,公众舆论评价女性的重点不是节烈,而是品德。秦国陈轸说:“卖仆妾售乎闾巷者,良仆妾也;出妇嫁乡曲者,良妇也”。能够被里巷买走的仆妾一定是好仆妾,能够被里巷娶走的被出妇女,一定是好女人,这说明世俗社会看重的并不是女性的节烈。《史记·滑稽列传》中记载了齐国 “州闾之会”的情景:“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嵇留,方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坠珥,后有遗簪。日暮酒阑,履焉交错,杯盘狼藉,堂上灯灭,罗褥襟解,微闻香泽,故曰酒极则乱。”当时性行为如此放荡,在今人看来也是难以接受的,节烈观念之淡薄由此可见。即使社会上层女性也不看重节烈,翻一下《战国策》就不难发现,上流社会通奸甚至乱伦之举比比皆是,真正的节烈女性反而是少数。
因此,节烈思想虽然在先秦时期就已经萌芽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理论上尚不完善,社会影响也不大,两性关系仍然是十分宽泛的。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节烈理论的完善和节烈观念的淡薄
秦汉时期,一些儒家学者积极投身于节烈理论的总结和创建工作。董仲舒提出的“三纲五常”说,成为后世节烈理论建设的出发点;西汉刘向始创的《列女传》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表彰模范女子的著作,其中就要求女子“避嫌远别,为必可信,终不更二”;东汉班昭的《女诫》使女教理论第一次完备化和系统化(((,被称为女教范本第一篇(((,在这本书中,班昭明确提出“男有再娶之义,女无二适之文”的片面贞节观。这些理论的出现使先秦以来零散的节烈思想得到丰富和发展,特别是《女诫》的出现更标志着节烈思想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因此,在中国节烈史上,秦汉是节烈思想获得巨大发展的重要阶段。
但是,节烈思想和社会现实之间的距离仍然是比较遥远的。首先,改嫁和再嫁现象仍然相当普遍,《汉书·朱买臣传》记叙了朱买臣的妻子因嫌弃丈夫贫穷,主动提出离婚并改嫁他人,近人吕思勉说“汉人不讳改嫁,故虽皇帝后宫,亦恒出之”(((。西汉文帝、景帝、哀帝都曾令宫人下嫁民间,甚至连公主养男宠和通奸事皇帝也不以为意。即使如刘向者,品评女子也不以节烈独贵,《列女传》所记载的节烈妇女只占全部妇女总数的10%(((,《明史·列女传》认为刘向编选列女的标准是“取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