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pdfVIP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pdf

地 质 科 学 2006年4月 CHINESE JOURNAL OF GEOLOGY 郯庐断裂带中-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术 朱 光 徐佑德 刘国生 王勇生 谢成龙 (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合肥 230009) 摘 要 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和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断裂带存在着同造山期和早白垩世两期 左旋走滑韧性剪切带,在张八岭隆起南段迄今为止只发现了早白垩世的走滑剪切带。这些剪 切带由若干条小型韧性剪切带组成,带内糜棱岩都具有陡倾的糜棱面理和平缓的矿物拉伸线 理。野外构造、显微构造及石英c轴组构皆指示了左旋走滑剪切指向。新生矿物组合和矿物 变形行为分析显示大别山东端郯庐早、晚两期剪切带主要形成于中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 张八岭隆起南段剪切带主要形成于高绿片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苏鲁造山带西端郯庐早、晚两 期剪切带则形成于高角闪岩相的变质温度环境。糜棱岩内基质中新生白云母的电子探针分析 指示大别山东端和张八岭隆起南段出露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低压环境下,而苏鲁造山带 西端的郯庐韧性剪切带形成于高压榴辉岩相环境。这些详细的构造研究显示:在华北与华南 板块的碰撞造山期郯庐断裂带以左旋走滑构造型式存在,而在早白垩世太平洋构造域中它又 再次发生了强烈的左行平移。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构造特征 糜棱岩 温压环境 左旋走滑 中图分类号:P5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06)02—0226—16 北北东向的郯庐断裂带是中国东部的一条巨型断裂带,将大别一苏鲁造山带左行错 开达550 km。关于该断裂带两侧大别与苏鲁造山带的大规模左行错开机制,仍存在着较 大的认识分歧,并且有多种解释模式,如转换断层模式(Zhang et a1.,1984;xu et a1.. 1987;Okay and Seng6r,1992)、旋转的缝合线模式(Lin and Fuller,1990;Gilder et a1.. 1999;肖文交等,2000;Wang et a1.,2003)、嵌入碰撞边界模式(Yin and Nie,1993)、捩断 层模式(Li,1994)、枢纽断层模式(Chang,1996)、造山后陆内平移模式(Xu and Zhu. 1994)等。这些解释模式不仅涉及到断裂带本身的演化,更关系到华北与华南板块的汇 聚过程及中国东部中生代的动力学演化等重要科学问题。而检验哪种模式更符合客观 事实,该断裂带本身的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是十分重要的约束。 本文根据笔者等近年来对郯庐断裂带中.南段的详细研究,在两阶段走滑研究(王勇 生等,2004;朱光等,2006)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为该断裂带 的演化规律及其与大别、苏鲁造山带左行错移关系提供关键的构造证据。 1 走滑构造特征 (1)造山期走滑构造特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资助。 朱 光,男,1959年3月生,博士,教授,构造地质学专业。 2005年4月16日在“中生代以来中国大陆板块作用过程学术研讨会”上的报告,2005—08—18改回。 2期 朱 光等:郯庐断裂带中一南段走滑构造特征与变形规律 227 大别和苏鲁造山带之间的郯庐断裂带自南向北出现在大别造山带东端、张八岭隆起 带和苏鲁造山带西端(图1)。该段断裂带在华北与华南板块的碰撞造山期究竟呈现为 何种构造特征,直接关系到这两大板块的碰撞过程及该断裂带的起源机制。 图l 大别山东端郯庐断裂带构造简图及采样位置 1.古近系;2.上白垩统;3.下白垩统;4.早白垩世火山岩;5.上三叠.中侏罗统;6.震旦系一中三叠统海相地层;7.佛子 岭群与卢镇关群;8.新元古代张八岭群;9.宿松群;10.高压角闪岩相带;11.高压榴辉岩带;l2.超高压榴辉岩带; 13.北大别杂岩;14.燕山期岩体;15.岩脉;16.造山带片麻理产状;17.糜棱面理产状;18.拉伸线理产状;l9.缝 合线;20.断层;21.韧性剪切带;22.采样位置;所附糜棱岩组构赤平投影为吴氏网下半球投影

文档评论(0)

heroliugua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73070133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