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创新调查报告.高中.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社会实践创新调查报告.高中

社会实践创新调查报告.高中 社 会 实 践 创 新 调 查 报 告 幸福在哪里—让我来告诉你 时间 学校 班级 姓名 随着我国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精神层面的追求——即幸福感。一个人的幸福感,主要来自于其所处的生存状况、生活质量、价值观念、教育程度、民主权利、参与机会、个性特征、人际关系和未来预期等。那么,什么才能使我们拥有真正的幸福感呢?带着这个问题,我认真进行了调查走访和调查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 一、调查背景 近年关于什么是幸福感的话题突然热了起来,特别是今年全国两会之际,名人荟萃,不少代表、委员纷纷在镜头前表达自己的幸福公式。 “幸福感”迅速成为了最热词之一,“幸福感”已经从一个词汇逐渐成为我们身边的“实在东西”。温家宝总理近年来多次强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总理说,幸福就是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构成幸福感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物质、精神、情感。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里说,马克思的贡献是发现人先得生存,解决吃穿住(物质),然后才是宗教、政治(精神)。 他还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这“总和”除政治、经济关系外,很大一块是情感关系,是和谐。总之,人要有幸福感,离不开物质享受、精神追求和情感支持。这三个方面依时代、环境不同都有个最低标准,比如恩格尔系数、最低工资规定等等。 例如,今年两会正当“十一五”与“十二五”交替之际,政府关注民生,“幸福热”的话题,折射着民众对新的幸福、更加幸福的追求。现代人越来越关注幸福感,许久不见的老朋友,见面后问的常常就是:这些年过得幸福吗?我们都希望获得幸福,然而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一个创业的人,事业有成就觉得幸福;学者认为能出成果就是幸福;老年人身体没大病、不孤独,就觉得挺幸福。因此,找到自己的幸福感,是一门生活的艺术,也是一门学问。 幸福感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把握。首先是满意感:个人的基本需要是否得到了满足,最基本的是身心健康,衣食无忧。其次是快乐感:许多事情都能带给人快乐,一句心理学上的谚语这样说道:如果你想快乐一小时,打个盹;如果你想快乐一天,去钓鱼;如果你想快乐一个月,去结婚;如果你想快乐一生,帮助别人。而幸福感的较高表现是价值感,它是在满意感与快乐感同时具备的基础上,增加了个人发展的因素,比如目标价值、成长进步等,从而使个人潜能得到发挥。 二、调查目的 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 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的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今年“两会”之中所提到的共同富裕和两个文明也有其意。能让更多的人获得更多的幸福感,才是国之大幸,人民之大幸。 三、调查结果 在所有调查人群中,青年人和老年人的幸福感最强,35—45岁的中年人幸福感最弱。因为这部分人群处于社会各个领域的最前沿,相对于老年人和青年人来说,他们的工作压力最大,是各种变动的直接冲击对象。在家庭中,他们是顶梁柱。 不同职业的人,幸福感也不一样。调查了几个群体后发现,幸福感最强的是国家干部,其次是知识分子和新兴阶层(包括私营企业主、外企管理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排第三的是工人、农民和国企管理者,接下来是大学生,幸福感最弱的是城市贫困群体。在这项调查中有以下几种情形。 1、全国还有贫困人口1.5亿,工薪族收入偏低,在物质上不幸福;2、社会就业难,找不到工作的大学生,无固定工作的不幸福;3、部分人虽已脱贫,但仍感种种不公,情感上不幸福;4、学生负担过重,两亿中小学生一想起快考试就不幸福;5、已进入老龄社会,空巢老人门依黄昏,精神上不幸福;6、腐败严重,国财私用,纳税人心中有气,不幸福…… 的确,无论在哪个地方,感觉幸福的人都越来越多。但要让所有的人都幸福,就必须从寻找“不幸福”的人下手。比如那些 找不到工作的人、买不起房子的人、生活艰难的人以及因为各种原因存在不满意的人等。如果他们到感觉到幸福了,我们的社会才算有了真正的幸福感。 从上面所举的不幸福可以看出,主要是精神和情感方面的。上个世纪50年代,人们对幸福的憧憬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70年代,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和收音机“三转一响”;80年代,最理想的目标是当上“万元户”;而到了现在,人们不仅希望有房有车,而且要有尊严,心理幸福感已成为如今人们最为关注的重点,即:人人都有适应自身发展的工作,家家收入都在增加,处处都有好环境,个个都有健康身体;老百姓不再为住房愁,不再为养老愁,不再为看不起病愁,也不再为孩子上好的中小学、幼儿园愁。 全国政协委员蒋明麟说:“

文档评论(0)

170****053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801503302100000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