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谢飘云)第八周2014-4-16近代散文创作的发展与演变.pptVIP

中国近代文学(谢飘云)第八周2014-4-16近代散文创作的发展与演变.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近代散文的发展与演变 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谢 飘 云 2014.4. 16 大学城校区2-305 周三 第1-3节 第七章 近代散文创作的发展和演变 本章讲述的内容: 一、近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二、近代散文的代表作家:龚自珍 曾国藩 康有为 梁启超 黄小配 一、近代散文的发展概况 1.近代散文创作的基本轮廓 近代散文的发展可以梳理出两条发展线索,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文学史教材P145-149勾画近代散文的基本轮廓) 近代散文的发展演变,有两条线贯穿下来。 一条是代表正统散文: 桐城古文的中兴和先秦文、魏晋文。 另一条是代表散文发展方向的新体散文。 ●正统散文:后期桐城派 → 湘乡派、文选派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时期 → 五四前后仍有作者,但日益式微。 ●新体散文:经世散文→ 早期维新派散文(七八十年代)→ 新文体(九十年代)→ 白话文 → 发展为现代散文 第一条线的散文发展线索,可描述如下: 桐城古文“中兴”(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代表人 物:曾国藩(P286)与曾门四弟子(P155倒数第3行) (《文学发展史》教材P154-156) → 先秦文、魏晋文、 唐宋文(中日甲午战争至五四运动前后)代表人物:严 复(P309)、章太炎、刘师培、林纾 (《文学发展史》 教材P148-149) 在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中间以及南北文学家中 间,也有一批专门用传统古文的形式宣传变法、宣传革 命的作家,以严复、章太炎、刘师培、林纾为代表。 (管林 钟贤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教材P148-149) 第二条线的散文发展线索可作以下描述: 经世散文的出现及早期散文改革(鸦片战争至中日甲午战争)→ 新体散文(中日甲午战争至辛亥革命前后)→ 白话散文与报告文学(辛亥革命前后至五四运动前后) 经世散文的代表:以龚自珍,魏源、林则徐为代表。(发展史p150-154),太平天国的散文(p146第13行); 早期维新派的散文改革(郑观应、王韬(发展史P292)、冯桂芬,见发展史p156-158;P292)。 新文体散文的代表:康有为、谭嗣同、梁启超等。 白话散文雏形与报告文学的代表:秋瑾、陈天华、邹容、柳亚子、黄小配等。 近代散文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散文的始变阶段(鸦片战争前后 十九世纪四十年代)—— 散文变革的形成与发皇阶段(维新变法前后)——散文发展的新变阶段(辛亥革命前后) 关于文学史教材说明 1.《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本着从文学内部的对应统一关系观点文学的发展这一唯物实史态度,揭示了文学发展的双向性运动轨迹。 2.“创新”与“守旧”忍乃相对而言,不是严格的划分。新多旧少,即谓之“新”;新少旧多,即谓之“旧”。求变,求新是近代散文作家的共识,只是“变”与“新”的内容与方式不同。 3.新、旧二者之间相互对立,又相互补充,往往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近代文学的“过渡性”、“复杂性”特点在这里再次得到印证。过去太多地强调了二者之间的“异”,“斗争”,忽视了它们的“同”,“互补”以至于在学术研究上出现了不少偏颇。 4.新与旧互为消长,交错发展,总的趋势是新的逐渐占了上风,旧的销声匿迹。尽管如此,进步的散文派在文学史上作出贡献的同时,“守旧派”也作出了贡献,它也同样是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一员。只有这样看待,才能完整地认识文学史的全貌。 近代散文在其八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呈现出种种复杂性、过渡性、多变性的特征,表现了中国文学由古代文学向现代文学转型过程中的种种特有的文学史现象,这个散文近代化、现代化的过程,是充满矛盾、充满纠葛的过程, 综观这一散文嬗变历程,由两个基本的趋向是清楚的,即如“文学史教材”p167“小结”中所云: 1.就内容方面而言,近代散文为社会变革与政治斗争服务,而且这种趋向随着近代散文的发展,越来越明显、强烈,到维新派“文界革命”和革命派散文发展到极致,散文成为政治斗争的一种工具或手段。 2.在形式上,近代散文的形式不断解放,逐渐冲破传统古文的种种束缚;语言逐渐趋向白话化、通俗化、口语化,从而使散文在近代文学史的历程中,逐渐从古代文章学的“散文”走向了具有现代意义的文学“散文”,为五四的后散文的大发展做了很重要的过渡、铺垫的工作、近代散文在形式上也同样是指向未来的。 2.近代散文的基本特征(《文学发展史》P149-150) (1)第一个特征(P149) 思想倾向上,突破“文统”,“道统”的束缚,表现个性,表现现实,表现真情,表现世界,充满忧患意识和危机感。 (2)

文档评论(0)

12435956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文档有任何问题,请私信留言,会第一时间解决。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7043023136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