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doc

  颈源性眩晕推拿治验 【摘要】 :[目的]探讨推拿对颈源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诊断为颈源性眩晕的患者8例,均应用推拿 治疗 ,观察疗效。[结果]8例患者临床痊愈5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0例,随访3月眩晕皆未复发。[结论]推拿疗法对颈源性眩晕有较好的疗效。 【关键词】 眩晕;颈源性;推拿疗法   Abstract: [Objective]To explore the clinical cure effect of massage on cervical dizziness.[Methods]8 cases assage,observe thEir cure effect.[Results]5 cases arked effect,2 .[Conclusion]Massage has good cure effect on cervical dizziness.   Key assage therapy   颈源性眩晕是因颈椎源性因素引起的眩晕,其临床特点是头颈部前后屈伸及左右转动时突发眩晕,一般持续时间较短,但也有部分病人眩晕症状反复发作,常伴有恶心、呕吐、耳鸣、耳聋、视物不清以及颈神经根受压症状,严重者可骤发一时性四肢轻瘫,引起轻跌而伴有意识丧失。本病药物治疗疗效常不满意,手术治疗病人不易接受。现将2008年12月所治8例病例报导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共8例,男7例,女1例;40岁以下1人,其余均为50~70岁;病史最长4年,最短5d;诊断为椎动脉型3例,混合型(椎动脉与神经根型)5例;旋颈试验均为阳性;8例均做X光摄片,皆有明显的颈椎骨质增生,椎间隙狭窄,生理弯曲度变直;部分患者做脑血流图提示脑血流减弱。诊断标准:眩晕为主症,伴头痛、耳鸣、恶心、呕吐。触诊:颈椎横突左右不对称、棘突偏歪、棘突旁压痛、颈椎左右转动活动受限。X线检查:开口位片、侧位片有环齿侧间隙及环枢关节间隙左右不对称,齿状突轴线至枢椎外侧缘之距离不相等或与环椎中轴线不重叠,棘突偏歪,楔形开口,环椎后弓呈仰倾或旋转式移位,颈椎生理曲线变直或反张,椎体后缘不连或中断等。    2 治疗方法 患者正坐,两眼平视而微闭,主动放松头颈部肌肉。手法与操作(1)头顶叩击法:医者立于患者一侧,使患者头部紧贴医者胸前,利于患者头部固定;医者一手固定患者颈部患处,一手施法。用掌根叩击患者百会穴处,用力适中,快慢均匀,使头颈部产生振荡感,注意要使力垂直传导至患处。叩击时必须保持手部关节的柔软,操作要轻而富有弹性(叩击8~10次)。(2)四指推法: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拇指与食、中、无名指分别放于患者项部两侧,屈曲指与掌关节,拇指与食、中、无名指螺纹面相对用力,并主动摆动前臂,形成推、拿结合的复式手法,自风池而下至大椎止,往返20~30次。(3)一指禅面部推法:用拇指螺纹面推。首先开天门(神庭至印堂)往返8~10次,然后推整个额部,重点刺激太阳穴。(4)扫散法:医者食、中、无名、小指放于患者耳后吸定,拇指在头维穴处来回扫散约9~10次。(5)头顶振荡法:医者立于患者左侧,右手放在患者头顶,收腹提肛,引气于手,轻轻振荡约2~5min。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痊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颈部活动正常,能参加正常的工作和学习;显效:眩晕症状基本消失,颈部活动基本恢复正常,当工作时间长或体位长久处于不利姿势,可有不适感;好转:眩晕症状基本改善,偶尔出现运动性眩晕,疲劳时头颈有不适感;无效:所有症状无明显改善。    3.2 治疗 效果   本组病例疗程均在3~4d,1次/d。8例患者临床痊愈5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0例,随访3月眩晕皆未复发。    4 典型病例 患者,男性,52岁,就诊于2008年12月10日。阵发性眩晕、头痛2日余。患者颈部不适,视物旋转,恶心、欲吐,伴有上肢麻木无力,有时头身有前倾欲倒之感。查: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阳性,旋颈试验阳性;X片显示:C6~7椎间隙变窄,C5后下角变尖,C6后上、后下角变尖,C7前上角变尖,颈韧带点状钙化。诊断为颈椎病(混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施以上述手法,第一次治疗病人即自诉眩晕症状减轻一半以上,经3次治疗后眩晕即消失,随访3月未复发。    5 讨论 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穿颈6至颈1椎体的横突孔上行,经枕骨大孔进入颅腔,走行于延髓的前外侧,在脑桥延髓交界处,两椎动脉合并成一条基底动脉,基底动脉延伸至中脑,分叉成一对大脑中动脉。椎动脉供应延髓、脑桥、小脑、中脑和间脑等部位血液。脑组织本身只储有少量的葡萄糖和氧,它所需能量全来自血液,故脑组织的血液必须持续不断,如脑血流被阻断,立即产生眩晕,不到10秒意识即可丧失。 祖国医学认为“无风不

文档评论(0)

ggkkppp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