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心理疾病躯体化现象.docVIP

  1. 1、本文档共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人心理疾病躯体化现象

在内科病人中,有近50%以上的人实际是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 每个人在一生中都在以不同形式表达她们的存在和存在的艰辛,不良情绪的长久压抑,必然会使人生病,生病则作为我们的一种防御机制抵制外界环境对我们的不良影响。身体疾病可引起心理反应,心理疾病也可以引起身体反应,二者会相互影响。 躯体化一词是本世纪初Stekel创用的,当时是指根深蒂固的神经症借以引起躯体性失调的过程假设。后来Katon等描述为躯体化是借以躯体症状表达精神不适的一种现象,主要是由于社会文化背景即社会人际关系造成的,是表达与应付社会和个人烦恼的手段。一般心理疾病的躯体化主要特征是病人反复陈述躯体不适症状,不断要求给予医学检查,无视反复检查的阴性结果,不管医生关于其症状并无躯体疾病基础的再三保证。躯体症状的出现和持续出现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难或冲突密切相关,患者时常拒绝探讨心理病因,认为其疾病是躯体性的,要求进一步检查。 相关医院调查数据显示:在内科病人中,有近50%以上的人实际是情绪问题或者心理问题,这些人中有些根本就没有躯体疾病,有些虽然的确是有躯体疾病,但是这躯体疾病也是消极情绪引起的所谓“身心疾病”,如果情绪问题解决了,这些疾病就很容易治愈甚至可以不药而愈。所谓的顽固的慢性病人中,这个比例还会很大。 精神分析认为,婴幼期由于心理结构尚未充分发展,不能再语言上进行表达,个体对外界的刺激主要在躯体水平上作出反应。从而在遇到焦虑或者恐惧时,个体会形成原始的躯体反应。在幼儿时期,婴幼儿表现为躯体行为语言,如果母亲不能够很好的理解这种躯体行为语言并未能给予恰到好处的满足,婴幼儿则出现焦虑、紧张,长期没有得到理解和满足,那么躯体的不适便会积存下来,当儿童长大后,在遇到挫折和压力时,遇到困境时,早先的那种躯体反应就会重现,使患者感受到一种非理智的、神经质的躯体不适和焦虑,这一过程叫做“再躯体化”,它是一个退化的过程,即退回到发展的早期阶段。 患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个人和社会烦恼或精神症状转化成了躯体症状也许并不确切,它不是简单的情绪转化成躯体症状,而是早年潜抑下来的器官语言的激活和重现,儿童前语言期的躯体不适感和幻想,是后来形成躯体化症状的基础。 患者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将个人和社会烦恼或精神症状转化成了躯体症状也许并不确切,它不是简单的情绪转化成躯体症状,而是早年潜抑下来的器官语言的激活和重现,儿童前语言期的躯体不适感和幻想,是后来形成躯体化症状的基础。 精神分析学说把躯体化的形成看作是一种潜意识过程,借此一个人将自己的内心矛盾或冲突转换成内脏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从而摆脱自我的困境。如用躯体化症状置换内心不愉快的心情,减轻由某种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达某种想法和情绪等,所以病人用躯体化症状是为了达到压制潜意识的心理目的,以俄狄浦斯情结为例,儿童在四、五岁期间,指向双亲得性愿望是儿童发育的正常过程,但是儿童同时承受的事被阉割的恐惧,所以儿童必须把指向异性父母的性欲压制下去,到青春期时转向其他的异性,但是由于某些原因,如父母的性诱惑会造成儿童对父母的性欲固着,进入青春期后会被重新唤起。到时此人会掩盖强烈的性冲动和压制恐惧情绪以及负罪感,久而久之便演变成躯体症状。 在生活中,儿童常会运用各种手段获取父母的注意,比方说做出点破坏或者捣乱,当然这些属于外显的行为,我们设想一下,有没有这种情况:儿童为了得到父母的注意,而生病?有案例证明答案是肯定的。10岁儿童经常告知母亲头晕、头痛,家长带他做了很多检查、看了很多医生都没有发现任何的问题,求助心理医生后,得知此儿童跟父亲的关系很好,但由于父母离异,他无法经常与父亲见面。心理医生分析:孩子偶尔的头痛使他无意中获得了好处,得到父亲的关爱,而父亲的行为又在无意中强化了孩子的症状,孩子便有意无意地借着躯体症状,来唤起父亲的注意。 由于社会文化所决定的行为准则鼓励躯体症状的表达,并能得到同情和理解,而诉说情绪烦恼常得不到倾听和支持,甚至被视为软弱无能,从而使病人发明大量的躯体化症状以达到“继发性获益”。所以躯体化成为病人对付心理、社会各方面困难处境及满足自身需要的一种应对方式。 心理学家朱建军说,中国人和西方人在心理上有一个很大的不同,西方人表达自己的消极情绪比中国人更直接。他们如果有心理问题,比较愿意直接对心理医生说:“我情绪不好。”但是中国人很多时候会把不良情绪转变成躯体的不适,更愿意表达躯体上的不舒服。 1975年曾文星报告台大医院精神科门诊的主诉中70%有身体不适,有40%且为其唯一主诉。1986年台大的研究前者为72.9%,后者为37.2%。而在美国Rochester地区以身体症状为主诉的比率则为22.9%。近20年其他地区如非洲、印度等研究都报告身体症状与疑病症皆为抑郁障碍的主要症状,如此看来,身体症状并非华人独特的心理症之临床表症

文档评论(0)

185****76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