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人性恶”与法治——一个形而上学的视角
【 内容 提要】本文以形而上学的视角,探讨了对人性的不同判断可能与 政治 实践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人性恶”的 理论 前置与近代西 方法 治文明之间的关系,并且指出,我国的法治前景能否可瞻可欲,关键在于能否以 历史 为鉴,以先进为师,充分认识人性之恶,在制度安排,首先是政治架构的安排上以防恶为首要。
【 英文 摘要】 The paper in a metaphysical way discusses the different judgment, which is likely to have the relation with the political practice,especially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theory of”the sin of humannature”and rule of law as the modern western civilization.And it alsotells us that whether the key to rule of law comes true completelydepending on our studying the history as a mirror,and following theadvanced as an example.So,we ought to plan the political system in thecase of guard against”the sin of human nature”firstly.
【关 键 词】形而上/形而下/本体论/人性善/人性恶/人治/法治metaphysics/noumenon/the goodness of human nature/the sin of humannature/rule of law/rule of men
【正 文】
近年来,学界关于法治 问题 的讨论虽日渐深入和广泛,但在笔者看来,这些讨论涉及更多的仍是有关“法治”的概念、原则、历史以及制度方面的厘定和梳理,鲜有形而上层面的展开而略显不足。为此,本文拟从这一视角探讨近 现代 法治文明与其背后关于人性的判断之间的关系,望为当下学界的讨论以及我国的法治建设有所补益。
众所周知,政治的本质是如何对待人。因此,任何政治理论、学说和实践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关于人性的判断为基本出发点。然而,古往今来,有关人性的判断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或曰善,或曰恶(注:事实上,人类对人之本性的判断远不止此二种,还有善恶皆有之人性观,如西汉末期的杨雄就认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也即通常所谓“人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野兽”。此外还有关于人性的既无所谓“善”又无所谓“恶”的其他判断,如“食、色,性也”。然而,本文将仅仅论及性善观和性恶观二种。这样处理的原因是,这两种观念更具有形而上意义的根本性和统摄性,而其他判断则不具备这样的特点:要么视经验层面人的各种本能为“人性”,要么系这两种观念的派生。),因而建基于其上的政治理论和实践也就呈现出各不相同的形态。纵观古今中外的政治、 法律 学说史、制度史,钟情于理想的人性,却屡屡事与愿违;而在对人性从根本上持悲观态度的性恶观基础上,却建立起了民主法治的宪政大厦。或许,人性恶的判断在形而上学的思想史中并非全貌甚至主流,然而历史却表明依凭于它的制度层面上的实践却是迄今为止人类政治实践中最为成功的一例。这个中的奥妙到底何在?关于人性的不同判断与各自的政治法治实践这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我们首先从西方开始讨论。
一
我们知道, 影响 西方思想的源头,若按阶段大致可分四个方面:一是古希腊罗马 哲学 ;二是基督教神学;三是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四是启蒙 时代 的思想。古希腊、古罗马的思想家虽未断言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但从他们对知识、真理和正义的探讨中,我们无疑可以推测其人性观的倾向。从苏格拉底和柏拉图将善定义为知识、理性,以及对后人的教导:“智慧是唯一的善,而无知是唯一的恶”、“认识你们自己,从而承认你之所知微乎其微”等观点,我们可以推知,既然人生下来显然无知,只有在经过受 教育 和 学习 之后,才能获得“微乎其微”的知识,从而获得善,可见人生便就具有恶的根性。两次去小亚细亚险些被卖为奴的经历,使得早年曾大力推崇“哲学王”的柏拉图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是靠不住的,即使是集智慧与德行于一身的哲学王的统治也难免演化为独裁的丑剧,从而极大地动摇了他对人性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位古希腊先哲的思想深处对“人性之恶”已有相当的警觉。身为其弟子的亚里士多德进而声称“不敢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武汉市2025届高中毕业生四月调研考试 英语试卷(含答案详解).pdf
- 硕士研究生论文的选题与写作.ppt
- 2019年7月安徽省砀山县事业单位幼儿教师招聘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确保室内空气质量的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pdf
- 中小银行上云趋势研究分析报告 2024.pptx
- 证券从业人员证券投资基金基础知识题库与答案.doc
- 小学家长会英语老师课件.pptx VIP
- 第七单元《红楼梦》薛宝钗、林黛玉人物形象赏析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docx VIP
-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单元教材分析(全册) .pdf VIP
- 春季学期《工业控制网络》试题.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