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孔子 “无讼”说新街锈
孔子 “无讼”说新解
内容 提要:作为 中国 传统 法律 文化的鲜明特点之一的“无讼”法律传统,一直以来被认为是中国人“贱讼”、“非讼”性格的由来,也是我国今天法制建设的巨大障碍。然而,孔子“无讼”一语的真意到底如何,学界仍颇有争议。本文旨在对孔子的“无讼”观做一番新的疏解,以期为我国正在进行的构建 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事业提供一些启示。
关键词:无讼 法律文化 忠恕 和谐社会
On the New Conception of “No litigation” which comes from Confucius
Abstract:”No litigation”, as a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traditional law culture , is an important social value in the ancient China. And it seems to be a tremendous obstacle in the legal system now. But what is meaning of “No litigation” is still a problem in academe. This paper makes an effort to give a new conception of “no litigation” which comes from Confucius. And the most important thing is the new conception offers some revelation to the harmonious socialism society.
Key words:No litigation; law culture; faith and consideration; harmonious society
中国在漫长的 历史 发展 过程中,形成了一种颇具特色的传统法律文化——“无讼”。“无讼”是存在于传统法律文化中的价值理念以及人们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它体现了传统中国人所追求和憧憬的和平安宁的理想社会状态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千百年来,《礼记·礼运》中向我们所描述的大同世界虽未曾得以实现,但传统中国人却从未放弃过对和谐社会秩序的追求,“对于中国人来说,和谐的便是好的。这并非单纯的审美意识,而是他们关于人生、社会、 自然 乃至宇宙的最高理想。当然也是他们解决一切纷争的出发点”{1}。传统中国人将和谐视为一切社会关系的理想状态,于是对应而生的便是“无讼”,正如张中秋先生所言:“无讼不过是和谐延伸到司法上的一个转用词,其意蕴和旨趣是一致的”{2}。
《周易·讼卦》云:“讼,终凶”。在传统中国人看来,诉讼被认为是一种破坏和谐安宁社会环境的极端方式,因此自古有“讼不可长”、“讼不可妄兴”之说。难怪宋朝名宦胡颖在一篇判词中言道:“词讼之兴,初非美事,荒废本业,破坏家财,胥吏诛求,卒徒斥辱,道涂奔走,犴狱拘囚。与宗族讼,则伤宗族之恩;与乡党讼,则损乡党之谊。幸而获胜,所损已多;不幸而输,虽悔何及。故必须果报冤抑,或贫而为富所兼,或弱而为强所害,或愚而为智所败,横逆之来,逼人已甚,不容不一鸣其不平,如此而后与之为讼,则曲不在我矣。”{3}西汉韩廷寿任太守时,“有昆弟相与讼田自言”,韩廷寿认为这是他“不能宣明教化,至今民有骨头争讼,既伤风化,重使贤长吏、啬夫、三老、孝弟受其耻”,于是“入卧传舍,闭阁思过……令丞啬夫三老亦皆自系待罪,于是讼者宗族自相责让,此两昆弟,深自悔,皆白髡肉袒谢,愿以田相移,终死不敢复争”。自此以后,属下“遍二十四县莫复以辞讼自言者”{4}。东汉吴祐为胶东相时:“民有争讼者,辄闭阁自责,然后断其讼,以道譬之,或身到闾里重相和解,自是之后争隙省息,吏民怀而不欺。”{5}
在中国传统社会,不仅是各级官吏,就连法典及国之最高统治者也在积极倡导“无讼”之观念。明代的法律中就明文规定:“各州县设立申明亭,凡民间应有词状,许耆老里长准受于本亭剖理。”清代康熙帝在宣喻万年“圣谕十六条”中也把“和乡党以息争讼”做为其中一条。
对于“无讼”之观念何以在传统中国人的心目中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似乎已经沉淀为中国人民族性格的一个鲜明的侧面,近代以来的学者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探求其原因,至今仍颇有争议。但无论学者们有多大分歧,在下面两点上却似乎已达成共识:
第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压力检测及仪表.ppt
- DGTJ08-202-2020钻孔灌注桩施工规程 上海市.pptx VIP
- 光伏发电站场内及并网安全技术白皮书.pdf
- API SPEC 4F 钻井和修井井架、底座规范1995.doc VIP
- 2023年09月浙江温州市平阳县部分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公开招聘6人笔试历年难易错点考题荟萃附带答案详解_1.docx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培训解读课件.pptx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解读与培训.pptx VIP
- 电子商务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教学方案.docx VIP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实施条例》深度解读课件.pptx VIP
- 【温州】2024年浙江温州平阳县部分事业单位面向高校毕业生退役士兵招聘工作人员6人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及考点剖析附带答案详解.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