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五周1-4《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案
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课 型 新授 主备人 蔚志升 课
程
标
准 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了解并梳理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式的意义或用法,注重在阅读实践中举一反三。
阅读人物传记,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分析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认识传主的历史作用,正确评价其功过得失;能体验传主的内心感情世界,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
设
计
意
图 (1)必须以单元知识和训练的精神为指导,着重培养学生诵读、领悟和积累的习惯;
(2)本文是一篇史传,篇幅又较长,学生在熟悉人物言论行事、认识人物思想品质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领会作者在文章布局上的用心,就必须有效地利用评点。因此,诵读加评点是这篇课文的基本教学方式。
(3)本文尽管篇幅较长,但可读部分很多。对可读部分要做具体分析,区别对待,例如有关事件背景部分及过渡性的句段可以一读而过;有关人物思想品质、精神境界的句段,可以反复朗读、品味;个别精彩的段落则应熟读成诵。
?在课时安排上要考虑到:
(1)在必修三中共选《史记》两篇,本文是第一篇,应对司马迁作比较详细的介绍,以利今后的学习;
(2)本文实词涉及词的本义、一词多义、词性活用等知识,应很好地加以整理,使学生养成积累的习惯;
(3)要求背诵的部分最好能当堂成诵,以减轻学生负担。
据此,本文拟用四课教读:
第1课时:介绍作者和有关课文的内容的历史背景,讲读课文第1至5段。
第2课时:讲读课文第6至13段。
第3课时:讲读课文第14至18段,背诵第17、18两段。
第4课时:讲读最后三段,连贯背诵最后五段,人物分析总结,整理实词。?
教
学
目
标 1、掌握“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等成语。
2、掌握文中众多的实词的意义,积累文言虚词“以”“之”“因”“于”“乃”的不同用法。
3、理解“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的活用现象。
4、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5、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6、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教
学
重
点 1、掌握“完璧归赵”“怒发冲冠”“负荆请罪”“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等成语。
2、掌握文中众多的实词的意义,积累文言虚词“以”“之”“因”“于”“乃”的不同用法。
3、理解“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作动词”“名词作状语”、“形容词作动词”“形容词意动用法”“形容词使动用法”、“动词使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的活用现象。
4、认识蔺相如机智勇敢、不畏强暴和顾全大局的精神;认识廉颇公忠体国和勇于改过的精神。 教学
难点 5、了解史传作品在选材和布局上的特点。
6、学习文言实词词义辨析的方法。。
课堂
评价 目标1、2、3:提问式评价
目标4:提问式评价、综合性评价
目标5: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目标6:综述性评价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备注 预习要求:
由于课文较长,可以采取分段预习的方式。先指出课文可分三部分,即“完璧归赵”“渑池会”“廉蔺交欢”。第一课时前预习第一部分,要求如下:
(一)复述蔺相如“完璧归赵”一事的梗概。
提示:要叙述得简而明;要抓住“被荐——对策——献璧——取璧(使人怀璧归赵)——斥秦王”这条线索;要用自己的话来说,不是翻译原作。
(二)把能表现蔺相如胆识的语句划下来,并反复品味。
提示:要想想缪贤为什么敢于推荐蔺相如、赵王及群臣为什么同意派蔺相如使秦以及诸如此类的问题。
(三)在书上标出段落顺序。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略)
二、司马迁和《史记》简介
1.司马迁简介
司马迁(约前145-约前90),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和思想家。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其父司马谈是汉朝太史令(掌管起草文书、编写史料,兼管国家典籍、天文历法的官职)。
司马迁早年游踪遍及南北,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史记?太史公自序》有这样的记载:“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闚九疑,浮于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彭城,过梁、楚以归。”
初仕郎中,曾奉使西南。元鼎六年(前111)回家,值父病笃。父亲临终前嘱咐他说:“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并告诫他不要“废天下之史文”。元封三年(前108),司马迁继父职,任太史令,得以博览皇家珍藏的大量图书、档案和文献,为《史记》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天汉二年(前99),在《史记》草创未就之际,司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