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定量研究之一(1991~2008).doc
“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定量研究之一(1991~2008)
年复一年的各类新闻评选活动,既搭建起群“媒”逐鹿的竞争平台,更记录着新闻创新的运行轨迹。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新闻奖”是我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迄今已度过十八个春秋,总计3652件作品获奖。其中,电视类共709件,特别奖为6件、一等奖114件(含“新闻名专栏”)、二等奖229件、三等奖360件。本文以之为考察样本,旨在:其一,统计获奖作品的数量趋势及体裁分布,进而临摹电视新闻发展的与时俱进轮廓;其二,分析获奖作品的地域格局,进而再现电视新闻改革的社会环境互动。
一、获奖数量趋势
千禧年后,我国电视新闻节目制作一直保持高速运转态势。“CSM媒介研究”对480个电视频道的监播数据显示,2006年,新闻节目的制作总量约111163小时。其实,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的变迁时刻涤荡着新闻的生存环境,“中新奖”设奖数额的波动正是“新闻气候”的直观表征。当横跨两个世纪的获奖作品历历在目时,丰富且多元的社会气息便不难感知。笔者对18年的获奖总额(N=3652)和电视奖额(N=709)分类编码后,选用Excel绘制数据点折线图(Line Charts),从而反映出二者的变化趋势(详见图1)。
统计显示,获奖总额的峰值(285,第十七届)为最低值(150,第五届)的1.9倍,电视奖额的峰值(58,第十七届)约为最低值(32,第一、三届)的1.8倍。换言之,“中新奖”设奖数额总体呈震荡上扬趋势;随着世纪更迭,这一指标加速走高,累计已接近翻番。而首届评选共设13个奖项,至第十八届达28个,涨幅约为115.4%。比较可知,尽管获奖数量逐年递增,但其仍然处于相对合理区间。此外,一等奖由等额评选改为差额评选以及压缩奖数等新举措,有助于进一步维护宁缺毋滥的原则。
图1:历届获奖总数与电视奖额趋势比较
如图所示,上世纪90年代,电视奖额运行平稳,振幅甚微。原因在于,当时的电视媒体正处于三个特定历史阶段:1988~1992年,“注重效益,协调发展”的“治理整顿”阶段;1992~1995年,“繁荣声屏,搞活经营”的“改革深化”阶段;1995~2000年,“治理散滥,规范发展”的“强化管理”阶段。至1998年底,“全国电视台总数由923座减少为347座”,但“节目总套数以及每周平均播出时间和自制节目时间并无实质性的减少”。[1]因此,“中新奖”电视获奖数量也相应体现出张弛有度、波澜不惊的格局。迈入本世纪以来,市场经济日益如火如荼、广电集团纷纷“揭竿而起”、技术手段持续突飞猛进等因素形成合力,助推电视奖额螺旋式拉升。当然,评奖项目即新闻体裁的不断增设,同样是值得提及的重要一环。
二、体裁分布状况
首届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规定的电视奖项仅有四类:消息、评论、新闻专题节目和新闻性节目编排。第七届起增设“系列报道”(包括连续报道和组合报道),第十届起增设“现场直播”,第十五届起增设“新闻名专栏”,第十七届起增设“新闻访谈”,迄今共八个参评项目。诸如此类与时俱进的调整,说明中国记协深谙电视新闻事业发展的现实所需,努力贴近电视新闻工作实际,全面服务电视新闻从业人员。倘若以各类奖项的总和为样本数据,获奖电视新闻的体裁分布情况便可由簇状柱形图清晰表示(详见图2)。
显然,1997年增设的系列报道后来居上,其获奖数量占电视奖额的10.9%,远胜于1991年所设的节目编排(3.9%)。消息、评论和专题仍为获奖大户,各占电视奖额的41.6%、10.7%和26.1%,与该体裁年度制作的量比基本吻合。例如,2006年,以消息为主的综合新闻和新闻评述节目的制作量分别为59142小时和10857小时,占电视新闻节目制作总量的53.2%和9.8%。另外,2000年增设的直播奖项涨势强劲,以3.7%的份额紧追节目编排,但二者的设奖数额却均为4件。其实,1997年度(第八届)特别奖之一《’97香港回归特别报道》的体裁即多点现场直播,当年也被业界称为“直播年”。然而,这一项目真正参评“中新奖”始于第十届(特别奖1件、二等奖1件)。此后,除第十四届空缺外,直播作品囊括历届全部奖级。由于直播已从个例变为常态、从特殊方式变为基本手段,今后这一体裁在奖额中的比重必将反复攀升。同样毫无悬念的是,汶川震灾后一周,电视机构播出抗震救灾直播节目达1397小时,这次刷新中国新闻直播之最的报道必将成为第十九届“中新奖”的大赢家。
图2:获奖电视新闻体裁分布
如图所示,剔除三等奖后,样本的排序仍可保持原貌。不过,该奖级在各体裁中的比例迥异:占消息(58.6%)和专题(52.4%)的半数以上,占评论(44.7%)、系列(44.2%)、直播(30.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