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1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doc
“婚姻”与“买卖”为何纠缠不清
如果从词源意义上看,“婚姻”应该属于一个社会学概念,是指在国家法律范围内,男女双方按一定的社会契约所结成的夫妻关系。而从人类的起源与发展角度讲,“婚姻”又属于人类学范畴,它是人类得以生存繁衍下去的一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买卖”起源于人类早期最基本的经济活动,它以商品交换为前提。也就是说,无论从哪个学科讲,“婚姻”与“买卖”都不搭界,更与“社会主义新人形象”无关。但是,在中国历史上,“婚姻”与“买卖”的关系始终纠缠不清。新中国成立后买卖婚姻一度成为历史。但由于“文革”结束后,泥沙俱下的开放环境和封建传统思想的沉渣泛起,买卖婚姻再度猖獗。因而,揭示和批判“买卖婚姻”中的封建意识和腐朽观念,倡导新型的婚姻关系,塑造新型的符合时代要求的人物形象,就成为改革开放初期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题材领域,话剧《张灯结彩》就是其中一部重要作品。
由宋凤仪、孟瑾创作的话剧《张灯结彩》发表于《河北戏剧》1981年第6期,同年由河北省话剧院排演并在省内及晋京演出多场,获文化部颁发的“农村题材优秀创作奖”、河北省文化厅颁发的“首演优秀演出奖”、获全省戏剧调演优秀创作奖。该剧在一年内共演出232场,有关《张灯结彩》的报道30多篇,评论文章28篇,并由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了连环画和单行本,1981年9月30日河北电视台播放了演出录像,1982年珠江电影制片厂将话剧《张灯结彩》拍摄成电影。
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北省戏剧界进行了一场关于“塑造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的研讨活动。有些专家认为,今天我们社会主义戏剧更应该发扬我国戏剧尤其是革命戏剧的优良传统,迅速反映现实生活,满腔热情地塑造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形象,深入发掘他们的心灵美,歌颂它,赞美它;同时也要扫除那些影响四个现代化的阻力,揭露他们丑恶的灵魂,鞭挞它,消灭它……话剧《张灯结彩》叙述的就是一群心灵美的农村青年反对买卖婚姻,争取婚姻自主的故事。这样主题的故事早在解放区的文艺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了很多,诸如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李有才板话》等,而且国家通过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作为维护私有制的婚姻形式――买卖婚姻也随着社会制度的改变逐渐消声匿迹。但是,改革开放初期,随着政治环境的松动和商品经济意识的萌发,那些早已被人们唾弃的历史沉渣又泛滥起来,人们在缔结婚姻时,不再顾及作为个体――人的根本权利和尊严,而是像商人一样规定起自己的价格来。因此,新时期“新人”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打破这种婚姻规则,争取自己的人格独立和精神自由,在劳动和奋斗中寻找自己的生活快乐和爱情幸福。于是,剧中就出现了像大禄、铁英、二禄、盼盼这样的新时代的“新人”形象。
剧作中大禄与欣欣有一段对话,非常生动地道出了这代新人对“文革”极左路线的痛恨和对新生活的向往。
大禄:其实,你的心情我也有过,可是从打党中央召开了三中全会,放宽了农村政策,我那颗凉了半截的心又暖和过来了,我觉得太阳又照到咱山沟里来了……好兄弟,向前看,用不了几年,咱这里还会变成花果山,米粮川!眼下那些瞧不起山沟的姑娘,一定还会像凤凰一样争着往山里飞!
欣欣:我的傻大哥,咱这里已经没有梧桐树了!
大禄:再重新栽嘛!
欣欣:可等你把树栽起来,咱也就青春已过,“无可奈何花落去”了!
大禄:也许会那样。咱也许和大伯一样,不得不打一辈子光棍了。可是你这个当年的果树管理能手,别忘了,花一落就会有果长出来呀!
这正是那个时代文艺作品中“新人”的典型心态:他们为了改变践踏“人的权利”、蔑视“人的尊严”的买卖婚姻的潜规则,宁可承受一生都不结婚的巨大痛苦,也甘愿为后人铺平道路。
为了进一步揭示买卖婚姻给人们的心灵造成的严重的创伤,作者还成功地塑造了两个始终未能觉醒的买卖婚姻的受害者――李大伯和钱大伯的形象。抚养大禄、二禄成人的李大伯,同买卖婚姻抗争了半辈子,结果仍遭惨败。一生遭受着孑然一身的痛苦和凄凉的李大伯想,就是拼尽老命也要给心爱的侄子娶上一房媳妇。面对着为女方大要彩礼的媒人,李大伯只能哭在心头,笑在脸上。他这强忍愤恨吞咽苦果的心情,也证实了买卖婚姻势力的强大。如今他疲惫了,他只能逆来顺受,他已无力面对这严酷的现实。与李大伯的情况相反,钱大伯由于经济地位与李大伯不同,他对买卖婚姻极有兴趣,谈起女儿的婚事来甚至还津津乐道,煞有介事地拨着算盘,计算起女儿的身价。他到李大伯家替女儿相亲,一会儿看看房舍,一会儿瞧瞧院子,一会儿摸摸箱子,一会儿敲敲柜子,眼里全然没有女儿的幸福,只有占有物的欲望。剧作通过对两位老人对待买卖婚姻不同感受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描述,透视了买卖婚姻的顽固性,以及改变这一不良社会习俗的艰巨性、长期性,进一步反衬了几位社会主义新人在争取婚姻自由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社会价值和艺术价值。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