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41130夜归鹿门歌教学案 冯晓红
《夜归鹿门歌》教学案(教师用)
编写人:冯晓红 审核人:井小华 授课人: 授课时间: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习目标】
1、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
2、了解诗人的写作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3、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学习重难点】
1、通过诵读,了解诗歌内容,并背诵。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感受诗人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志趣。
【方向探究】
我们在初中的时候学过《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憾岳阳城。欲渡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他是孟浩然的作品,从诗中“欲渡无舟楫”可以看出他有积极用世之心却遭遇失意。那么,孟浩然又是如何面对这种处境呢?今天,我们将在《夜归鹿门歌》中找到答案。
【自主探究】
1、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
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广大。
孟浩然诗歌的语言,“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他的一些诗往往在白描之中见整炼之致,经纬绵密处却似不经意道出,表现出很高的艺术功力。例如他的名篇《过故人庄》。
2、背景介绍: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携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决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3、预习检测
(1)给加粗字注音:
渔梁 ( ) 渡头( ) 庞公( )
栖隐 ( ) 岩扉( ) 寂寥( )
(2)看注释,理解字面意思,置身诗境,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参考:黄昏时候,山寺里悠然传出报时的钟声。渔梁渡口,渡船边喧嚷着抢渡回家的人。沿着水边的沙岸,人们走向江畔的乡村。我也乘坐着船儿,却是回到我隐居的鹿门。朦胧月光下,鹿门山的树木都烟云缭绕。不知不觉中,我已走到庞公的隐居旧地。岩石上的门和松林间的小路,幽长寂寥。只有庞德公和我这样的隐士,独来独去。
(3)、请按课本的诵读提示诵读诗歌,争取背诵、默写下来。
【合作探究】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1、解题:题目“夜归鹿门歌”中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事件、体裁
2、如此高度凝练的语言,让我顿时觉得原诗太长,于是我改写了一下:“山寺钟鸣昼已昏,余亦乘舟归鹿门。忽到庞公栖隐处,惟有隐者自来去。”大家看看是不是包含了题目中的所有信息?删改后的诗作紧扣题目、主旨,大家觉得如何?
明确:缺少了诗味。
3、讨论:试从意象、情感、表达技巧等角度分析删除诗句在营造诗境、表情达意时有何作用?
提示:
①渡头喧闹嘈杂为了反衬山寺安宁静谧,不能删除,上下两句形成鲜明的对照,作者超脱的心境、洒脱的胸怀得以展示。
②世人向江村,诗人归鹿门,以人归引出自归,不同的归宿,不同的心境,对比中点名诗人的隐逸情怀,不可删。
③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暮霭尽消,树影清晰。这般美景让作者沉醉其中,“忽”字点名了到家门口时候的不经意,情景交融,不可删,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享受。
④岩扉松径寂寥之景,指的是山岩之内,柴扉半掩,松林之中,自辟小径,隐者独处,过着恬淡寂寥的生活。知人论世,作者怀才不遇,向往、自得的隐逸生活中也有些许的无奈,不可删。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删除的诗句都可以帮助读者“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4、通过以上的讨论,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呢?
小结:《夜归鹿门歌》中,诗人用清淡的笔墨,抒写了隐逸的情怀,塑造了隐士的形象,构成了独特的意境。事实上,诗题中的“归”字,正是诗人从世俗到隐逸的道路。从全诗来看,体现了诗人对人生道路的抉择态度,委婉地表达出作者仕途受挫后的弃世隐居思想,同时又在清闲脱俗的隐居生活描写中暗藏着孤寂的心灵轨迹。
【运用探究】
请同学们自己用置身诗境,缘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