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中“步戏”表演形态刍议.docVIP

《金瓶梅》中“步戏”表演形态刍议.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金瓶梅》中“步戏”表演形态刍议.doc

《金瓶梅》中“步戏”表演形态刍议   【摘要】《金瓶梅词话》第19、20回提到的“步戏”,从演出的场合、演员的组成、演出情景以及戏剧本质的要求来看,《金瓶梅词话》第19回、20回中的所谓“步戏”很有可能是用来召吉纳福、贺寿庆喜的仪式短剧。   【关键词】步戏;仪式短剧      《金瓶梅词话》第19、20回曾提到一种独特的“步戏”,这在其他戏曲论著和文献中非常罕见。《金瓶梅》对步戏的描述比较模糊,其中第19回“草里蛇逻打蒋竹山 李瓶儿情感西门庆”中云:   一日,八月初旬天气,与夏提刑做生日,在新买庄上摆酒,叫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   第20回“孟玉楼义劝吴月娘 西门庆大闹丽春院”中云:   话休饶舌,不觉到了二十五日,西门庆家中吃会亲酒,插花筵席,四个唱的,一起杂耍步戏。……官客在新盖卷棚内坐的吃茶。然后到齐了,大厅上坐。席上都有桌面,某人居上,某人居下。先吃小割海青儿,八宝攒汤,头一道割烧鹅大下饭。乐人撮弄杂耍回数,就是笑乐院本。下去,李铭、吴惠两个小优儿上来弹唱,间着清吹。下去,四个唱的出来筵外递酒。   这种“步戏”究竟是什么性质和形态的戏剧?由于小说中仅仅提到步戏之名,既无剧目,也没有引文,也没有相关表演形态的描述,所以中外学者多不大关注。长期以来,人们对此感到困惑不解,多有争议,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进一步探讨。   步戏究竟是什么性质的戏剧?刘辉最早注意到“步戏”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演出形式,是指不登台而站在氍毹上边走边唱之戏曲演出形式。[1] 蔡敦勇的《金瓶梅剧曲品探》一书专分一节“金瓶梅中步戏摭谈”对步戏进行了分析,认为在《金瓶梅词话》中,步戏是一种乐人自弹自唱,边走边唱的演唱形式。[2] 刘辉和蔡敦勇的意见有可观之处,但仍然不尽妥当。我认为,判断此剧的性质,不能将它视为普通的娱乐性戏剧,答案可能应该存在于此剧的庆贺仪式之中。简而言之,“步戏”可能是用于庆贺的具有仪式意味的戏剧,而不是寻常的杂耍百戏节目。   据刘辉先生所说,《金瓶梅词话》第19、20回提到的“步戏”,在任何戏曲论著和文献中都不曾见过,仅见于小说《金瓶梅》和《醒世姻缘传》。[3] 刘辉最早注意到“步戏”这个问题值得研究,认为它是一种演出形式,以“存疑”的方式,勾稽出来。刘辉提出,明、清长篇小说中,多有对戏曲演出之描述,以《金瓶梅》中最丰富、详瞻。现存明人曲话或笔记,多侧重于曲目和作品内容的品评,直接记载戏曲演出活动者甚少。因此,《金瓶梅》中有关戏曲演出的大量描写,对于研究明代戏曲的演出情况,就显得格外珍贵了。关于步戏,刘辉认为是指不登台而站在氍毹上边走边唱之戏曲演出形式。[1]   蔡敦勇的《金瓶梅剧曲品探》一书专分一节“金瓶梅中步戏摭谈”对步戏进行了分析。他认为在《金瓶梅词话》中,步戏既有别于乐妓、优人的清唱,又不同于戏班艺人杂剧、院本的搬演,它是一种乐人自弹自唱,边走边唱的演唱形式。蔡敦勇从古代的“踏歌”,至宋元时代的转踏、踏爨,作了全面的历史考查,进一步提出步戏是一种源自战国“葛天氏之乐”的“投足以歌八阙”和汉唐“宫女联臂踏地为节”之“踏歌”,类似唐代以“且步且歌”的形式去表演故事的《踏摇娘》。蔡敦勇将《踏摇娘》视为唐代散乐。认为这种且步且歌的演唱形式在宋代的乐曲中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形成歌舞相间的“转踏”,且步且歌或且步且舞。蔡敦勇认为步戏与戏剧表演形式踏爨之间也存在承袭关系,步戏是这种且步且歌或且歌且舞表演形式的继承和发展。上述几种演唱和表演形式,名称虽不同,但它们之中总是隐含着表演的动态,即且歌且动(表演)的表现形式,而不是说唱、弹唱、唱灯词清曲那样的坐唱。现今常见一些歌唱家自弹吉它边走边唱,蔡敦勇认为步戏的演唱形式,与之相类似。[2]   笔者认为,刘辉对步戏的界定失于太过宽泛。明清时期的堂会私宅戏剧演出,都符合这个界定。这类私人演出基本无戏台,大多是“随处作场”,在亭台楼阁之中,铺上氍毹即可演出。既然是戏曲而非弹唱,无疑是且歌且舞,边走边唱。所以这个界定缺乏针对性。蔡敦勇的观点值得注意,但他提到的葛天氏之乐、汉唐的踏歌、唐戏踏摇娘、宋元的转踏和踏爨,均是步戏的远源。而且有一处需要更正,那就是转踏、踏爨也许不能计入元代演唱形式。显然,从宋代的转踏、踏爨到明末的步戏之间,有五六百年的时间,这中间有很长的断层。而且从蔡敦勇的论证上,在他一再的强调中,我们只能明白步戏不同于坐唱形式的弹唱,是动感很强的唱,是且走且唱或且走且舞,务在滑稽调笑。从蔡敦勇的描述中,步戏有“戏”的因素,但我们不大能够看出步戏的“戏剧”的特点,也看不出步戏的唱、舞、走三要素更具体、更进一步的表演形态。同时,他说步戏是乐人自弹自唱,这也是不准确的,从第19回“叫了四个唱的,一起乐工,杂耍步戏”,显然另有音乐伴奏的人。需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ingzhiguo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5243141323000000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